仿南北韓「緩衝區」概念 提供讓俄烏雙方都安心的安全保障

18日在白宮舉行的的美烏歐會談中,對於如何維持戰後安全著墨許多;類似南北韓的停戰模式,在邊境建立長逹數百公里的「緩衝區」,並由國際的軍事力量進駐協助,製定交戰規則,成為川普(Donald Trump)、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及歐洲各國領導人討論的核心。英法已經表明意願向烏克蘭西部派兵,而川普願意支持邊境安全是事件的重大轉折,不過德、義則擔心指揮系統不明確,且任務及時間可能過長而不易承諾。

不過就克里姆林宮的角度來看,此舉形同北約東擴,更具挑釁性。為緩解俄方的疑慮,維和部隊將不會設置永久的美軍基地,改採混合模式,由歐洲軍駐紮,而美方只提供技術上的支援,以歐洲仍未掌握的技術來協助盟友提升威懾力。有了美國的承諾,對基輔而言,才意味著真正的保護;包括提供戰略運輸支援、在烏克蘭境外待命的戰機,以及可供歐洲盟友使用的防空系統。

技術層面則將開放對基輔至關重要的關鍵工具,包括系統整合衛星影像、無人機監控與情報報告,能預測敵軍動向、優化供應鏈並即時協調部隊部署。帕蘭泰爾(Palantir)公司是由與川普關係密切的蒂爾(Peter Thiel)創立,卡普(Alexander Karp)所領導的美國企業,專精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

談判仍在進行,如何逹成與莫斯科的協議並提供烏克蘭足夠的安全保障是各方努力的方向。得以讓歐亞邊界持續和平。【記者 胡雯婷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