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基會:全球半數青少年遭同儕霸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6日發布的一份全新報告指出,全球13到15歲的青少年中,有半數在校園內外遭到同年齡人的毆打或霸凌,受影響的總人數達1.5億之多。

這份題為《每日的必修課:終止校園暴力》的報告調查了在最近一個月內遭遇過霸凌,或是在最近一年內捲入過肢體衝突的兒童人數,指出同年齡人暴力是全球青少年在接受教育期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影響了兒童的學習情況和身心健康,在貧窮與富裕的國家都是如此。

兒基會執行主任亨麗埃塔·福爾(Henrietta H. Fore)表示,「教育是建設和平社會的關鍵,然而,對於世界各地上百萬的兒童而言,學校本身就不安全。每一天,學生們都面臨著打鬥、被迫加入團體、當面和網路霸凌、暴力處罰、性騷擾和武裝衝突等多種多樣的風險。這些風險在短期內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況,而長期持續則會導致抑鬱、焦慮乃至自殺。沒有一個孩子應該在學校學會暴力。」

報告顯示,在39個發達國家,每十個學生中就有三個承認自己曾經欺凌過同學。殘疾、貧困、少數民族、移民及感染愛滋病毒的兒童尤其脆弱。此外,在許多國家,校園體罰仍未得到完全禁止,使近7.2億學齡兒童受到影響。

報告指出,儘管男童和女童同樣面臨遭受霸凌的威脅,但女童更容易成為心理欺淩的受害人,而男童受到身體暴力和威脅的風險則更高。

報告表示,2017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共有396起針對學校的襲擊得到記錄或核實,南蘇丹的數字為26起,敘利亞67起,葉門20起。

報告同時提到,涉及刀具和槍支等武器的校園暴力事件仍在奪走兒童的生命。而在如今這個越發數位化的年代裡,霸凌者正在通過鍵盤,迅速地散播暴力、傷害和羞辱性的言論。

為終止校園暴力,兒基會與合作夥伴呼籲全球採取緊急措施,實施相關政策和立法,保護學生在校園內免受暴力侵害,加強學校的預防和應對措施,同時敦促社區和個人勇敢發聲,努力改變校園文化,對經實踐證明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和學校安全的措施增加投資,並加強有關校園暴力事件和解決方案的資料收集和分享。

這份報告是兒基會與合作夥伴共同發起的“#終止校園暴力”全球行動的一部分,旨在聚焦校園暴力問題,激勵國際社會做出積極回應。兒基會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在世界各地的校園開展一系列青年對話活動,並鼓勵全球的青少年通過“#終止校園暴力”(#ENDviolence)的標籤參與社交媒體討論,分享自己的相關經驗。【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