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倍受重視 兩科學家榮獲唐獎永續發展獎

18日起連續四天逐獎公布第三屆唐獎得獎人,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由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James E. Hansen)博士及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教授共同榮獲。

擔任獎項召集人的劉兆漢表示,兩位得獎者的研究,不但具有科學的創見,同時對全球永續議題,提供極好的科學支撐,他們的研究結果所引導出的科學論述,為之後國際間的相關氣候協定(例如巴黎協議、蒙特婁公約),及2030永續發展議程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國際知名的全球暖化硏究專家漢森博士,在永續性的幾個領域都是開創者,1970年代,他參與建立美國最早的兩個全球3D氣候模式中的GISS模式,也是首先探討分析水汽、雲量及地表反射度回饋等的交互作用改變時,對全球溫度會造成何種影響,並做了定量的解釋。他是第一位整理出全球溫度的分布,同時是第一位分析出全球溫度變化超出了自然變化範圍,而提出有全球暖化趨勢的科學家。並指出溫室效應氣體對氣候系統的影響,不僅是在現有的排放量,其累積的排放量,更是有深遠影響。

1988年任NASA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時,在美國國會公開聽證會上宣告「全球暖化已經發生了」,因為觀測的溫度上升幅度,已經超出了溫度自然變化的範圍。漢森博士在美國國會的證詞,成為讓世人更加瞭解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出生於印度馬德拉斯(現為清奈),是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的拉馬納森,是第一個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也屬於溫室氣體的學者,1975年指出鹵碳化合物,尤其是用在冷凍及製造的CFC,具有溫室效應的特性,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亦即CFC不僅會影響大氣臭氧層,同時也會像二氧化碳一樣,對氣候系統產生衝擊。1987年國際間所簽訂的蒙特婁議定書,限制了CFC的使用,不僅保護了臭氧層,同時也使氣候系統受益,其效益遠大於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所能達成的效益。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二位得獎者的研究,積極地向世人宣導全球暖化危機,並致力促進全球付諸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導引人類往永續發展方向前進。【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