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儲能源債務違約 恐引陸倒債潮

中國嚴打地下融資、積極去槓桿、整頓債券發行,企業違約事件仍如滾雪球。2017年才高調收購香港中環中心的「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國儲能源),驚傳在11日未能償還3.5億美元的到期債務,觸發交叉違約,該案凸顯出中國債市風險升溫。

外電報導,國儲能源高調在7個月前以創紀錄的天價52億美元,收購李嘉誠的長江實業資產,香港地標-中環中心;時隔半年國儲能源不僅退出了上述交易,本月還引發一系列美元債券違約。

國儲能源27日呈交香港證交所文件中稱,該公司5月11日未能兌付一張三年期金額3.5億美元的到期債券;此一違約觸發該公司2021年到期的美元債、2022年到期的港元債連環違約,總計6.55億美元。

國儲能源稱,違約歸因於近二年中國信貸環境緊縮,該公司無法取得銀行貸款或是發行在岸債券,集團現金流和資本準備需求增加下,造成流動性緊縮,最終債務違約。然該公司目前維持營運、計劃剝離部分資產,以減輕現金流壓力。

國儲能源倒債案例,若按西方會計準則早已視為技術性破產。而中國近來違約事件頻頻,據外電報導,光信用債市場,今年至今就有20支信用債違約,金額高達166億人民幣;中國企業債違約總額又比2016年大增32%。 

然而,2015~2016年間中國私人公司多數靠著債券及影子銀行大幅拉高槓桿,是信貸的全盛期;分析人士稱,該起違約明顯看出中國在岸市場流動性確實非常緊張,企業無法從市場或銀行獲得融資,投資者應對中國或將出現更多的違約有所準備。外媒稱,連國儲能源這樣的企業也難逃違約命運,中國債市風險再升溫一級。【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