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句話,美國一打噴嚏,世界經濟就會感冒。這句話或許依然正確,只不過再過十幾年,或許在亞洲這話就不再適用。根據日本最近的一份經濟報告指出, 中國經濟在未來將迅速崛起,2030年會是中美逆轉的轉捩點;中國在亞洲產生的經濟效應將是美國四倍,預料將取代美國成為對亞洲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曾經亞洲各國經濟憑借美國大消費市場而增長,對美國出口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隨著中國在亞洲的投資以及消費持續增加,情況開始改變;據報導分析,中國消費市場每年只要增長1%,直到2030年,東盟(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國家就能獲得33億美元的整體經濟效益,比美國所能帶來的19億美元多很多。
此外,對日本而言,中國消費持續增長,日本能獲得的好處也就越大。 2008年後,中國便積極向日本採購基建相關器材,在2015年度的數據顯示,中國內需擴大1%,日本所獲經濟效益是2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27億美元。
報告也預測出,中國薪資繼續上揚,向日本購買的全自動化機械產品也就更多。直到2030年,中國消費能力每增1%,帶給日本的經濟效應將會提高至46億美元。上述報告最後總結均認為,到了2030年中國在全世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或許仍少於美國2成,但基於中國位於亞洲區,日本及東盟估計可從中國獲得經濟效益等於是美國所能提供的1.4倍。2000年中國經濟總量也僅是美國的12%
援引外電報導數據,2016年東盟對中國出口額已達到1,430億美元(約人民幣9,277億元),比對美國出口額高出了9%。而日本對中國出口額在2015年就超越美國,到了2017年光是1-11月的出口額就已超越了2014年的最高紀錄。依此趨勢發展,到了2030年中國對亞洲各國之經濟影響力將會超越美國,目前亞洲經濟已日益“中國化”中。【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