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署:環境是戰爭沉默的受害者 破壞環境意味人類自我毀滅

雖然戰爭所帶來的損失常以士兵和平民傷亡人數、城鎮和生計破壞情況計算,但環境也是戰爭中無人宣揚的犧牲品。衝突中,水井常遭到污染、作物被付之一炬、森林被大量砍伐、土壤受到毒害、動物被盡數殺害以謀取軍事優勢。在11月6日「防止戰爭和武裝衝突破壞環境國際日」,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發表長篇評論文章,大聲疾呼:世界需要明白,破壞環境意味著人類的自我毀滅。 

索爾海姆在一份評論文章中指出,恐怖團體伊斯蘭國的「聖戰士」們在伊拉克卡雅拉(Qayarrah)向18口油井開火,導致油井晝夜噴湧著火舌、黑煙遮天蔽日。儘管現在火已經熄滅,但黑色的煙塵卻長久地駐留在這城鎮的上空。聖戰士們在撤退時還對當地的工廠開火,使工廠燃燒數月,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硫氣體,威力相當於一座小型火山在噴發。

伊斯蘭國也已從摩蘇爾撤出,但曾經在摩蘇爾及其周邊地區發生的戰鬥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卻將持續數十年之久。當地四處可見化學品、重金屬和其他有害廢物的有毒混合體。這些污染物與戰爭中未爆炸的炸彈和地雷混雜在一起,十分危險。環境署的團隊已經在摩蘇爾的淡水和土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鉛和汞。

索爾海姆指出, 當我們衡量戰爭的殘酷性時,通常只對傷亡、房屋的毀壞程度和暴力事件的數量進行計數,卻很少思考戰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戰爭的毒性遺產往往被忽視,但它對數百萬致力於重建家園、恢復生活的人們產生的長久健康損害也一併被忽略了。

當炸彈落下時,環境勢必遭受破壞。哥倫比亞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國家之一,其生物多樣性約占全球的10%,然而半個世紀的戰爭摧毀了這一世界上繁茂的生態系統。衝突期間為反叛部隊提供資金支持的黃金採礦業,引發嚴重的汞污染,破壞了河流和土地,在烏克蘭這一極度依賴重工業的國家,長達三年半的內戰污染了地下水,而阿富汗幾十年的衝突摧毀了該國一半以上的森林。

在過去60年中,至少有40%的內部衝突被認為與自然資源剝削有關,不論是木材、鑽石、黃金和石油等高價值資源,還是肥沃的土地和水等稀缺資源都涵蓋在內。此外,涉及自然資源的衝突復發的可能性也是其他性質衝突的兩倍。

索爾海姆還指出,戰爭中對環境的破壞往往是蓄意的。環境基礎設施如今已成為戰爭襲擊的靶心,一旦發電廠、供水設施、汙水處理系統遭到破壞,疾病和污染就會無盡蔓延,民眾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使生活遭受致命毀滅的人們進一步感受痛苦。

12月,聯合國環境署將在奈洛比舉辦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大會將聚焦戰勝污染,相關日程將圍繞對抗污染潛在的危及生命的影響展開。【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