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之老人,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罹患此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經動物實驗證實,腸道菌相的失衡,可能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病程。
國衛院研究實驗室在2012年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性感染會牽動其它的器官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腸道是神經密布的器官,是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素有「第二大腦」之稱。近來許多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有密切的溝通,並有文獻發現一些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都與腸道菌相的失衡有關,然而其間作用機制仍然有待發掘。
研究人員利用果蠅阿茲海默症的動物模式,餵食腸道桿菌去破壞腸內菌相平衡。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病程明顯加遽,動物壽命縮短並且行動能力變差。接續探究致病機轉,發現腸道菌感染後,會刺激體內免疫血球細胞移動至阿茲海默症腦部,引發大腦產生大量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及氧化自由基,進而促進腦神經細胞死亡。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免疫血球細胞的移動能力會因腸道菌感染而提升,然後這些過動的免疫細胞會受到大腦的氧化自由基所吸引,轉移至大腦去加遽發炎反應。本研究證明腸道可以透過身體的免疫血球細胞,去調控大腦的發炎反應,進而讓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加遽。
研究人員莊志立表示,此研究可助未來在研發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策略上,提供另一種新穎的思維。雖然尚未經人體的相關研究證實,但團隊合理推論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應避免腸道感染以免加遽病情。同時研究發現也暗示著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免疫溝通,是一種控制大腦發炎以及神經退化性的重要機制。因此,並不排除腸道也可能正面影響大腦的健康。未來若經進一步研究證實,或許可以利用藥物或飲食運動調控腸道功能,間接改善大腦的健康。治療阿茲海默症,屆時就不需要依靠藥物穿透腦血屏障進入大腦,而是透過改變腸道與大腦的免疫溝通,就能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
此一創新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高度青睞,已刊登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記者 黃艾耆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