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統一稅制上路

印度新「商品與服務銷售稅制(GST)」1日上路,取代實施10餘年的聯邦及省稅,把規模2兆美元的經濟體與13億人口統一成為全球最大共同巿場。

GST廢除原來由各省自訂稅率的制度,取代約20種中央及省級稅率。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便為推動GST奮鬥不懈,最後終於獲得跨黨派的共識,4月通過重大法案,落實GST。

不過,由於GST將所有商品歸納適用分為5%、12%、18%、28%的4種稅率時有特殊的邏輯,且分類複雜,讓印度本地廠商及外國廠商感到困擾,導致不同商品可能會有漲價或跌價的波動。例如水果、蔬菜、牛奶、蛋、肉類及沒有牌子的印度乳酪豆腐(Paneer)等,被視為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必課徵GST;有牌子的印度乳酪豆腐等食品被課5%的GST;外國人視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牙膏卻被課徵18%的GST。又如購買包含LCD螢幕的整台電腦系統,課徵18%的GST,但如果單買LCD螢幕,則被視為奢侈品,課徵28%的GST。

這種獨特的課稅邏輯,導致各行業都出現對實施GST後價格漲跌的不確定性,使得許多經銷商在一個月甚至更早以前就停止訂貨,嚴重影響包括印度本地廠商和外商在印度的銷售營收。但印度政府宣稱,多數貨品的價格不會波動,並且有81%的商品在實施GST後價格將下跌。

而印度全國繳納所得稅的人不到1%,近90%的勞工都在為不繳稅的「地下經濟」工作。許多小型企業及他們的供應商都是首次報稅,並且都是手記帳,再加上民眾的識字程度及數位知識差距甚大,複雜的稅制使登錄以及申報作業相當艱難,已超出許多小企業的處理能力。部分企業甚至停止跟小供應商來往,供應鏈陷入混亂,造成產品供給不足,引發短期的通貨膨脹。

美銀美林分析師表示,在企業還沒完全準備因應GST上路之際,此項新稅制可能導致零售商銷售下滑,衝擊第3季的消費者支出,而現前印度股市價位偏高,企業獲利及營收可能引發回檔修正的風險。

不過,多數專家認為,長期來看,實施GST對印度經濟將是大利多。此外,GST也擴大政府課稅稅基,增加政府收入,將利於推動更多基礎建設。【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