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善導書院陳文靜關懷偏鄉 輔助弱勢孩童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慈惠善導書院文化教育研究協會(善導書院)由陳文靜院長獨力在屏東縣高樹鄉成立,以「陪伴教育」為理念,開辦免費課後輔導班,提供當地弱勢孩童一個全年無休的課後照顧安置所,至今已超過500名以上偏鄉孩童受惠。

20幾歲便成為單親媽媽的陳文靜,獨立養育一兒一女,龐大的經濟壓力以及隔代教養問題,曾使得她陷入極大的危機。而當年,她的未成年的兒子因觸法不願繳交罰金入獄,訪視兒子時,兒子總是露出寫滿電話號碼的手臂,要求她抄下並打電話給這些監獄中少年犯的家長,請他們來探視。不過,每一通電話的回應都讓人失望,這群父母幾乎放棄了自己孩子。這個情況,讓她動了如果能協助弱勢家庭,這些孩子應不至於此的念頭。

陳文靜原本住在八卦山,2009年八八風災協助慈善單位至高樹鄉賑災,曾多次協助救出被酗酒、吸毒雙親家暴的孩子,又看到有的孩子因長期營養不良連站著玩遊戲都頭暈,因不捨弱勢小孩欠缺應得的照顧,決定搬入,並拿出畢生積蓄自組「慈惠善導書院」,投入這群弱勢兒少的照顧與教育工作。

為了讓孩子不要變壞、不要受虐、不要失蹤及不要有死亡的遺憾,同時也不切斷與原生家庭的臍帶關係,成立書院後,陳文靜積極與學校及家庭合作,形成一個三角網絡。放學後,陳文靜把孩子們接到書院課後輔導並提供晚餐,晚上7、8點再讓父母親接回家。

現年55歲的陳文靜以「培育弱勢不再弱勢」為終生職志,致力於扭轉弱勢的命運及未來,她認為協助弱勢兒童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經濟改善及工作機會,如此才能改變弱勢的環境結構。因此,除了進行課業輔導外,善導書院也推動品格教育、家事教育及農事教育等多元課程。陳文靜希望孩子先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雙親,進而能分攤家事以及家長的生計壓力,更希望孩子不要當手心向上的人,而是學習手心向下,懂得給予和付出。

高樹鄉在屏東北邊的偏遠山區,近中央山脈,離高鐵左營站開車要一個多小時,人口兩萬多,以老人小孩及婦女佔最大比例,是傳統的農業鄉鎮。善導書院在高樹鄉推課輔班已經7年,目前座落在高樹尾寮山山腳下新豐村大津農場內,有國中小課輔,共42個孩子。由於太過偏遠,就連課輔班老師都不好請,靠家長及志工幫忙。

此外,陳文靜在書院周圍打造一座農場,教育孩子農事技能。她表示,本來想要蓋個書院,當家長有麻煩時把孩子暫時交給她照顧。後來因為經費問題,先一邊協助農業交流工作、一邊照顧小孩,同時也藉此教孩子和弱勢媽媽種田,自給自足。她指出不是要蓋孤兒院,完整的規畫是用協力造屋方式,涵蓋有機農業、餐廳、民宿的產業學習中心,讓孩子將來有地方回來,弱勢媽媽也有工作與經濟來源。她表示,書院學員家庭經濟比較困苦,她協助安親,課餘則讓學員下田體驗農耕活動,學習自力更生,而有些小朋友對務農很有興趣,未來也能朝此發展。

7年來書院靠著農作生產及支持者長期認養,得以持續。為了開拓財源,有善心人士提供2.6公頃土地讓書院使用,加上企業界贊助蓋了8棟網室,陳文靜申請了集貨場及設施種小番茄,其餘1.7公頃土地種鳳梨,並以身作則帶著孩子種菜、除草、做鳳梨酥,靠著土地與汗水,課輔班終於日日茁壯。她經營書院堅持不對外募款,而要帶領這群偏鄉弱勢兒童以自己耕作的農特產品,走出自給自足、有尊嚴的、不一樣的人生路。【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