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連結合作,並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教育部1日宣布,明年將啟動「大學在地實踐聯盟」,以1所技專校院及1所大學共同擔任聯盟的「雙軸心學校」,引導夥伴學校師生組成計畫與執行團隊,在區域發展中扮演智庫角色,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問題,協助區域整合,期能帶動中小企業及社區文化的創新發展。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指出,台灣有158所大專校院,約123萬名大學生,4萬多名教授,是極具協助社會進步的動力來源,此計畫是希望讓老師、學生和在地多一點連結,幫助社區發展,學生不再只是為唸書而唸書,也能對社會有貢獻,創造大學生「被社區需要」的感覺,目前像暨南大學協助桃米社區再造、臺灣大學協助坪林茶農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陳良基也表示,推動此計畫的另一個目的,在協助大學生尋找不同的工作可能,未來不一定都要進大企業工作,投入所學知識協助在地產業發展,開拓個人不同職涯的可能性。
依據教育部規劃,將在全國北、中、南、東,共成立8到10個由大專校院、產業聚落、區域發展組織及地方政府組成跨界聯盟,每個聯盟由1所技專校院及1所大學擔任共同召集的雙軸心學校,擔負資源串聯與整合運作的角色,盤點在地發展需求議題,並由兩校校長、產業聚落代表、區域發展組織代表及地方教育局處長組成「區域指導委員會」,共同設定區域所需的人才培育、城鄉發展、產業創新及在地價值創造等目標。
此計畫預計12月中旬前辦理說明會,106年1月中旬前受理計畫申請,若審核通過,由教育部補助經費,107年展開具體行動,活化在地發展,並在未來每兩年進行1次聯盟運作考核,以確保相關計畫能發揮最大效益。【記者 喬若俞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