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工智慧(AI)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全球各行各業都在迅速適應並利用這項技術帶來變革。AI不僅是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更是未來社會各個層面的核心驅動力。AI科技的進步,版本的更新,各類產品的科技交互應用,在在都顯示AI科技全面性及革命性的成長,然而接下來的AI浪潮中,對於國家、公司、甚至個人,是站在浪頭上,還是隨波逐流,就是競爭力的殘酷挑戰!
AI人才的培育:奠定未來基石
經濟部長郭智輝近日宣布,未來四年內將培養20萬名AI人才,其中10萬名來自國內,另外每年從海外引進學生來台培訓二年,每年培育2.5萬人,總額也是10萬人。這一舉措顯示出政府對AI技術發展的重視,以及對未來需求的前瞻性思考。然而,2022年全台灣大學和專科畢業生中,資通訊相關科系畢業生總人數為1.96萬人,就算全部投入成為AI專業,也難以達到2.5萬人的目標。
AI人才的培育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關鍵,無論是企業還是學術界,都需要加強合作,並且務實以我國的發展人數,教育資源有效整合,不是喊數字而已,如此才能確保培養出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
科技預算的投入:支持研發與創新
國科會在「運動科技研究推動成果」報告中,提出了階段性成果及全面運動社會的規劃。同時,審議並同意了114年度(2025年)政府科技預算先期規劃,總額達到新台幣1,596億元,創歷年新高。這筆資金將用於支持各項科技研發項目,包括AI在內的各種前沿技術。充足的資金投入不僅能夠促進技術突破,還能吸引更多國際頂尖人才和企業來台發展,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產業應用:娛樂與媒體的巨大潛力
根據PwC的「台灣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全球娛樂產業正處於快速擴展時期,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8兆美元。虛擬實境(VR)及行動擴增實境(AR)、電影、OTT影音是成長最快的領域,佔據市場近四成的比重。這些數據顯示了AI在娛樂和媒體產業中的巨大應用潛力。台灣應該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為全球娛樂產業的重要一環。
智慧財產權的衝突與挑戰
在AI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智慧財產權方面的重大挑戰。美國Stephen Thaler博士及其法律團隊一直希望為自行開發的AI系統DABUS爭取專利和版權保護,但世界各國對AI列為專利「發明人」的看法有所不同。以英國為例,英國最高法院最近駁回了Stephen Thaler的主張,認為AI不能被列為專利申請的發明人。
這起案件源自於Stephen Thaler 2018年向英國提出的兩項專利申請,一項涉及食品包裝形狀,另一項則是一種警示燈。他沒有將自己列為發明人,而是以他自行開發的AI系統DABUS提出申請,強調這些發明皆是DABUS的創意,認為DABUS應認定為發明人。
然而,根據英國專利法規明確指出,「發明人」僅限於「自然人」。因此,英國智慧財產局和最高法院皆駁回了他的申請。相較之下,DABUS在南非和澳洲的專利申請卻獲得通過,顯示出各國在AI智慧財產權上的法律認知存在顯著差異。
這一案例反映出目前全球專利制度面臨的巨大挑戰和改革需求。在AI技術日益成熟並逐漸參與到創新過程中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制定適應時代發展的智慧財產權法規,以確保技術進步能夠得到合理保護,同時鼓勵創新和發展。
AI倫理與法規:確保技術健康發展
在大力推動AI技術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重視其帶來的倫理和法規挑戰。AI技術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帶來隱私、安全、偏見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至關重要。政府、企業和學術界應該共同努力,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確保AI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還能夠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要求。
AI教育:從小做起,全面普及
為了讓下一代更好地適應AI時代,需要從小做起,全面普及AI教育。除了高等教育對AI人才的培養,基礎教育階段也應該引入AI相關課程,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和了解這一技術。這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科技興趣,還能夠提升整體社會的科技素養,為未來的創新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際合作:擴大影響力,共享成果
AI技術的發展需要全球的合作與交流。台灣應該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聯繫,分享技術成果和經驗。通過國際合作,不僅能夠加速技術進步,還能夠提升台灣在國際科技領域的影響力,為全球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結語:迎接AI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AI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諸多挑戰,關鍵在於不斷學習和適應,培養創新能力和情商,在團隊合作中也要發揮個人優勢,才能更好地應對AI時代帶來的挑戰。政府、企業和學術界應該通力合作,從人才培養、資金投入、產業應用、智慧財產權、倫理法規、教育普及和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推動AI技術的永續未來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這場全球性的技術競賽中立於不敗之地,為未來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