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選擇原諒弭平對立,對治仇恨言論

仇恨是一種情緒上的不滿積累的敵意,甚至是侵略行動,透過意識形態的操作或社會群體對某物或某人的排斥或者基於具體經驗,即很容易製造仇恨情緒。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表示:「仇恨對每個人都是一種威脅,因此與仇恨作鬥爭人人有責。」並於去(2022)年6月18日第一屆聯合國打擊仇恨言論國際日致詞時表示,仇恨言論煽動暴力,破壞多樣性和社會凝聚力,威脅到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共同價值觀和原則。

今年(2023)6月18日是第二屆「打擊仇恨言論國際日」,仇恨言論煽動暴力的問題仍然必須關注。所謂仇恨言論指的是,因為個人或群體不同的文化、宗教、族裔、國籍、種族、膚色、血統、性別、政治、階級、偏見歧視或其他身份等種種因素,而用貶損或歧視性的任何言論、文字或行為攻擊他人。因此,若對方因此感受到不平等、被迫害或威脅,就容易引發人性中黑暗面的反擊。更因現今世界科技網路光速時代,仇恨言論的威脅力道更以難以想像的程度加速蔓延中。

一、仇恨怎麼來?

仇恨的情緒來自於人們情感或自尊遭受貶損時所產生的自然反應,通常是因為個人自覺受到侵害、冒犯,而引發「不平衡」的心理反制機轉。因為感覺到被冒犯,所以也想讓對方或其他人也承受同樣不舒服的心理感受,隨之出現的就是反撲及復仇等行為傾向,若這些仇恨情緒轉化為實際行動,就很容易引發報復的行為。嚴重的仇恨情緒反應,若不加以適時轉化,容易演變成霸凌、鬥爭、戰爭,甚至種族的屠殺事件。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認為,仇恨的產生跟演化、基因及後天因素都有相關。演化人類學家海爾(Brian Hare)研究不同種類黑猩猩的行為差異發現,黑猩猩與侏儒黑猩猩的基因與人類很相近,兩種猩猩外表很相似,但侏儒黑猩猩的社會卻充斥著暴力行為,但黑猩猩卻沒有。這兩個物種都生活在剛果,但恰巧分別住在剛果河的南北兩岸,侏儒黑猩猩生活在北方,資源缺乏,需要競爭,因此演化出驚人的敵意、族群間的仇恨與暴行。科學家因而推論,資源分配不均可能是引發動物族群間的仇恨、鬥爭與暴力行為的來源。

靈長類動物學家凡妮莎.伍茲(Vanessa Woods)曾表示,黑猩猩會利用暴力、侵略來證明自己的地位,就像人類一樣,人們也常因爭奪地位與主權產生暴力。而實際上,人類社會的侵略與暴力的行為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仇恨的展現

近年來國際間頻頻發生的槍擊案,部份就是因仇恨情緒衍生而來的。青少年也常因仇恨情緒而引發霸凌,根據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青少年中有1/3曾經遭受過霸凌,這些遭霸凌者竟有高達近1/5的人有輕生的念頭。研究指出,越受歡迎的人反而越容易成為「霸凌者」,而遭受霸凌的人往往也容易成為下一個霸凌加害者。仇恨情緒引發的霸凌行為,儼然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2014年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伊斯拉維斯塔槍擊事件」,當時22歲殺手就是過去曾遭受霸凌的青少年,為了向霸凌者「報仇」而行兇,兇手案發前先在網路發表許多自拍影片,與長達百頁的撰文,詳述自己成長過程曾遭受到多少極度不公的對待與社會的排擠,因而痛下決心要報復這個社會。

此外,國際間種族、經濟、文化、宗教間的歧視引發的仇恨屠殺行為也層出不窮,從過往德國猶太人、美國黑人的對立,到近期以色列猶太與阿拉伯人百年恩怨、緬甸羅興雅、中國新疆、中國西藏宗教文化等等,衝突依舊不斷。歐美地區也有很多亞裔仇恨潮、排華潮等,許多國家內部也因各種歧視問題導致屠殺事件頻傳。

三、如何對治仇恨?

沒有人天生會仇恨!仇恨是一種自覺不公平的心理反應與情緒,但是透過後天的教育,其實可以引導人們用不一樣的思維對待感覺不公平的情緒,進而消弭仇恨言論的蔓延。

猶太人伊凡(Eva Kor)與孿生妹妹十歲就跟家人一起被關入德國納粹集中營,納粹軍醫甚至在她們姊妹身上做了很多可怕的實驗,讓她們痛苦難耐,妹妹更因此而往生,但伊凡最終還是選擇原諒當年拿她做實驗的軍醫,因為她表示,自己餘生不要活在憤怒之中,也要原諒這些讓她受苦的人

原諒與仇恨,都是一種選擇!情緒是可以透過後天教育來自主選擇的!如果我們被霸凌、被不公平的對待,我們心理感覺受傷了,為何要讓別人也承受相同的痛苦?反覆的仇恨情緒,會讓我們活在憤怒之中,若付諸行動,更讓仇恨的傷害在社會中蔓延。相反的,如果我們為自己的親友、未來子孫或社會大眾著想,是不是更應該保護或預防他們不再遭受相同不公的對待。許多人就是因為面對或遭遇不公不義的傷害,而開始著眼思考「如何改變不公?如何終止霸凌?如何停止讓這些錯誤再發生」。而許多台灣的民間社會福利、公民團體其實給了大眾很好的榜樣,他們因為親身遭受痛苦與傷害,而轉化情緒成為正向力量推己及人,主動成為推動社會改革的力量。

今年5月在捷克布拉格召開的第18屆世界納稅人大會(World Taxpayers Conference),聚集來自20多國近60位稅改團體的頂尖專家。長期關心賦稅人權的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Association of World Citizen)台灣總會組團參加,分享台灣稅制問題,以及民間團體法稅改革聯盟在推動保障納稅者權利、促進公平正義稅制上的努力。志工剖析台灣稅制沉痾,政府竟年年編列沒有法源依據上億的獎金預算自肥,導致超徵屢創新高、稅災氾濫。根據統計近六年超徵超過1.1兆,根據行政執行署統計2001年新增欠稅欠費強制執行案189萬件,2020年為1,431萬件,暴增7.5倍。而且台灣行政救濟制度失靈,稅災戶即使遭受不公也難獲得平反,甚至被汙名化。各國對台灣的獎金制度感到驚訝,尤其導致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對立。香港107動力召集人Raymond Ho表示,台灣稅務人員有一個收入(稅務獎勵金),是跟「繳了多少稅」直接關聯,台灣在這方面應該大力改革,使稅務制度更加公平、平等、開放。

仇恨言論對每個人都是危險的,必需透過各個層面的教育,促進尊重多樣性和包容性,來防止和消除仇恨言論。而如今的資訊發達,幾乎是人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如何透過所謂的「社會學之眼(sociological eye)」來看事情必需學習,若是當任何人遇到任何不公不義的霸凌與傷害時,會著眼於大眾,仇恨的情緒將會轉化為改革的力量,相信仇恨言論勢必漸漸在我們的社會裡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