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察院長陳菊日前出席監察院建院90週年學術研討會。她在致詞時表示,希望能透過與社會對話,建構一個達成「整飭官箴」、「澄清吏治」、「紓解民怨」及「保障人權」四大工作使命的監察制度。而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後,希望能發掘人權結構性問題,促成各項制度的改革。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四月底細數一個月以來蔡政府面臨的五大危機,並質問「這個政府到底是怎麼了?」包括交通、警政、文化、衛生檢疫、侵犯人權事件層出不窮等,再不整頓如何向國人交代?
台灣在人權保障上仍落後先進國家一大段距離,幸好國內仍有許多NGO非政府組織不斷引進國際人權觀念,尤其是在提升賦稅人權方面,近年來在街頭持續看到一群法稅改革志工,不論風雨戮力不懈,在街頭舉牌、講座等方式訴求理念,手段平和,仔細了解其理念「法稅真改革 良心救台灣」基於愛國愛民,直指台灣法稅諸多缺失:救濟制度失靈、萬年稅單、現行納稅者保護法缺失等等,也提出許多建言,此外也關心無辜含冤的稅災戶,呼籲政府平反冤稅、戮力改革,這群人包括來自於司法界、教育界、律師界及各行各業的菁英等等,組織成一個理性訴求的團隊,歷經酷暑、嚴冬的淬煉,他們從對政府不平、不滿的情緒中走出來,昇化為愛國愛民的情操,將促進改革視為自己的使命,為了追求自我實現,而享受犧牲無私奉獻。
「自我實現」來自於人類心靈的趨動,除非自己放棄,否則無人能擋。在此談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英語: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的理論與其他人類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可以並行,尤其是針對人類成長階段的描述。馬斯洛使用了「生理」、「安全」、「社會」、「尊嚴」、「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等術語,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
一、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是級別最低、最急迫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睡眠、性。
二、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較低層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身體健康以及有自己的財產等與自身安全感有關的事情。
三、社會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常稱為「社交需求」),屬於較高層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四、尊嚴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嚴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五、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是最高層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當然不是學術越高或財富越高才能『自我實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平凡人將無法達到『自我實現』的可能。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自卑與超越》中告訴我們,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通過大量實例,從教育、家庭、社交、倫理、婚姻等多個領域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卑感和缺陷,成功追求職業生涯、融入社會、理解生活,也可使平凡人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
最高層的滿足來自於貢獻感(Contribution),怎麼才能得到貢獻感?應該出自於對社會的關心,做為某個共同體的成員,積極參與在共同體中找到歸屬感為之貢獻,那樣貢獻感就來了,而且貢獻並不是其絕對值的大小,而在於心理感受,也就是說貢獻感這個事情,它是論心不論事的,這一點很重要!簡言之,自我實現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超越自我,成為一個比原本的自己更強大的自己,只要認為有意義的,就值得走出現實生活圈,付出時間與心力去實現。
相信法稅改革志工們活動,會使自己成為有價值的、有貢獻的人,並有獲得成就感,進而讓自己的靈魂激盪感受到身為其中一員的驕傲,達到最高層次的滿足感。不斷追求人類精神中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的滿足,那就是馬斯洛『自我實現』,那種最高的心理體驗,必須靠自己務實實踐而來,國家領袖、政府公職人員若能在改革為民造福中『自我實現』,這就是國家不斷發展的原動力所在。
其實,人人生而為人都有負有一份社會責任,更何況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理想,而國富民安也是人民追求理想的重要基礎,身為一個國民,人人都需為國家的安定、安全與發展,投予最高的關注,以保障自己能夠安居樂業,當越來越多人民懂得並且自主的去找尋那個對自己、對國家來說意義非凡的志業加入其中,讓平凡的生命變得充滿意義和價值。這股來自民間草根力量的覺醒,對台灣具有重大意義,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同與加入,政府就也必須覺醒這股促使改革的力量已勢無可擋了,期望政府落實法稅改革,重現台灣生命力。
(圖╱取自法稅改革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