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跨領域實踐者的永續行動啟示
地球炎熱化, 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高出1.55 °C,曾經突破《巴黎協定》設定的 1.5°C升溫上限,引發全球科學界高度關注。氣候危機,台灣人感受尤其深刻。從今(2025)年夏天颱風遠離卻帶來嚴重災情的經驗中,人們經歷突發性的大雨造成都市淹水、山區土石滑落,以及農作物的大量損失。這些不再是遠在天邊的新聞,而是發生在我們家園的真實威脅。
當環境危機逼近,你我不再是局外人,「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攸關生存的行動。科技與政策或許能解決外在的環境問題,但無法根除人心的慾望與衝突。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在《國際良心日宣言》強調:「良心」是穩定世局的正向能量,平衡科技發展與心靈安定,方能重啟萬物生機,促進經濟成長與環境健康。本集特別採訪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環境永續實踐者──學者孫元勳、盧明俊及柑園主人趙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實踐環境永續,共同點在太極門修行中找到心靈的安定,讓專業與生活更能回到尊重自然、守護土地的初心。
太極鷹王孫元勳:數字背後的良心提醒
被稱為太極鷹王的孫元勳是屏科大退休教授,也是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雄鷹英雄》主角之一,曾榮獲第4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電視紀錄片類金獎(GOLD Remi Award / WorldFest-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這位目前學界少數的鳥類專家,對鳥類的熱情讓他一頭栽進野外研究,不僅是對鳥類的專研,進一步探討動物與文化的連結,更將原本艱澀的保育工作轉化為感動人心的生命教育。在2002及2014年分別與雪霸國家公園共同發表《雪霸的鴛鴦奇緣》和《暗夜謎禽─黃魚鴞》兩部生態影片。
《雲端上的白鷹》一書及生態紀錄片,是近期孫元勳團隊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導演梁皆得合作的珍貴作品,也是台灣首次發表瀕危物種熊鷹生活史。在紀錄片正式發行前的 2024 年 5 月,團隊曾進行了一場為期18天的熊鷹巢位直播,記錄幼鳥 「Salung」 的育雛日常。這場直播短短數日內吸引了19 個國家、超過 14 萬人追蹤收看。
許多觀眾被熊鷹親鳥育雛、餵食的珍貴畫面深深感動,並稱讚這是「神的直播」,更被媒體喻為台灣猛禽研究史上的創舉;透過即時、不間斷的鏡頭,成功將原本難以觸及的生態保育議題,推向國際舞台,極大化了生態教育與保育宣導的效果。
孫元勳看過太多驚人的數字,他提到,台灣一年浪費三百萬公噸食物,全球有上百萬物種面臨滅絕。但他後來發現,光靠數據和科技還不夠,關鍵是「人心」。「我的師父曾告訴我『境由心生』,這不是一門易學功夫,是我在太極門練氣功多年,由我師父那裡所獲得的體悟。」他強調,環境要能由心來轉動,要由學習愛自己和關心別人開始著手,一旦身體力行之後,內心自然會有體悟和感動,轉動的能量就會一點一滴儲存,開始和自己對話,逐漸習慣正面思考。
回想起早年的研究,孫元勳經常帶著學生進山觀察稀有鳥類,例如:黃魚鴞,牠們依賴溪流與森林老樹才能繁衍。這些鳥類的消失,往往意味著整片森林系統的崩解。又或是鴛鴦的棲地逐漸縮減,牠們的身影一年比一年少,讓人心驚。他還研究過人與猛禽之間的衝突:魚場主人擔心獵鷹來捕食,農漁民和保育之間的矛盾,真實存在。
這些研究數據在學術報告裡看似冰冷,但實際上都是一個個生命的掙扎。孫元勳說,當他在太極門練功、靜下心來時,才真正體會到「天人合一」的深意。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若人類一味追逐慾望,數據再多也只是警鐘,卻喚不醒行動。
「練功讓我放下焦慮,減少對物質的依賴,生活變得簡單,反而更自在。」他笑著說,這樣的簡單就是最好的減碳行動。「少一分浪費,就是為地球多留一口呼吸。」這句話孫元勳常掛在嘴邊。
退休後,他積極參加「國際良心日」和「世界地球日」等國際論壇,分享自己的研究和體悟,不再用艱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故事去打動聽眾。孫元勳希望大家能理解,環境保護不只靠法律或科技,更需要每個人內心的覺醒。他期許自己的生命像一座橋,一端連著科學,一端連著修行,訊息很清楚:尊重自然、節制慾望,良心與科學結合,才可能真正實現永續。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盧明俊:技術、教育和人心要一起走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盧明俊,是台灣環境工程界的重要推手。他的研究橫跨污染防治、循環經濟、低碳技術,但他自己卻說,技術只是工具,真正的關鍵在於人心與教育。
他舉例,過去很多人覺得環保就是「處理廢水、處理垃圾」,結果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強調應該從源頭減量,少製造廢棄物才是根本。盧明俊推動過「廢水變黃金」的技術,從廢水裡回收廢棄物變成有價資源。他說:「這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一種價值觀的翻轉。」
在學術與創新領域持續耕耘多年,盧明俊以卓越成就屢獲殊榮,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焦點人物。他曾榮獲2019年及2024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獲頒中華創新發明學會的「國際傑出發明家獎」,並接連榮獲頤賢文教基金會的「侯金堆傑出榮譽獎」與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傑出工程教授獎」,這些獎項象徵其研究成果已成功躍上國際舞台,並肯定其在專業與教育上的深厚影響力。
在國際創新發明競賽方面,盧明俊領軍的研究團隊屢創佳績,多次奪得鉑金獎、金牌獎及其它多種獎牌,並於2023年榮獲總統親自頒發由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冠軍」,展現台灣科研實力在永續發展領域的領先地位。他謙虛地說,這不是對個人成就的獎勵,而是對「永續價值觀」的一種肯定。他認為,未來的環境工作者應該學會跨領域合作,把環保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長久力量。
盧明俊因太太罹患惡性淋巴腫瘤,夫妻倆共同進入太極門練氣修心。幾個月後,妻子果然體力恢復,氣色也大有進步,「醫生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太太竟然生下一個健康又可愛的女兒,那是生命中最大的喜悅!」盧明俊強調:人生最值得的事莫過有明師指引,習得智慧,並將其落實生活當中。
跟著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修行三十多年,盧明俊除在學術研究的貢獻,還參與了聯合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事務,2005年他跟著親訪團赴紐約參加「愛與和平世界高峰會」。9月15日當天,多明尼加總統費南德斯與洪道子博士共同啟動象徵愛與和平的「世界之鑰」,一起許下愛與和平的心願,注入日後平息戰亂的因子;2008年,費南德斯總統成功化解了拉丁美洲的戰火危機。
「太極門讓我明白,永續不只是國際會議上的名詞,而是和每一口呼吸、每一次選擇息息相關。」 盧明俊基於這份體悟,除了技術,更重視教育。在課堂上,他不只教學生公式和設計,還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要保護環境」。他曾引導學生寫下自己日常生活中能夠減碳的小行動,有人寫少喝瓶裝水,有人寫改騎腳踏車;雖然看似小事,但累積起來就是力量。盧明俊常提醒學生:「環境工程師不是只會設計管線的人,而是要有守護土地的使命感。」
三代同耕趙家:順天而行的柑園故事
和學者、教授不同,趙家一家人的故事,發生在東勢山區的一片柑園。他們原本用慣行農法,靠農藥、化肥確保收成。但隨著年紀增長,他們發現這樣的方式不僅傷身,土地也越來越沒活力。這座以「幸福橘子」聞名的柑橘園,報紙曾以「傻瓜兩個半」為專題報導,由前台中縣農業局長趙令熙及國中退休教師陳亭君夫妻兩人經營。
農場主人趙令熙及陳亭君夫妻在太極門中練氣修心,除了自身心性的修改,師父更提醒弟子關心國家社會、關心地球環境。陳亭君也因此擔任公益義工,深入校園推動愛、尊重與和平的人權觀念,呼籲護衛地球等。於是當她和先生正式接手果園的經營時,決定為了自己及後代子孫,要經營一個健康安全的有機園區。
「這在有務農經驗的人看來,種植有機橘子,簡直是自討苦吃!」陳亭君談到很多人曾經勸阻,這條路的確一點也不容易。剛開始時,蟲害多、落果嚴重,收成少得可憐,好幾次差點撐不下去;但夫妻倆告訴自己:「要聽從良心,順天而行。」這股信念,加上在太極門修行中體會到的心靈力量,讓他們咬牙撐過去。
2013 年,他們的果園通過有機驗證,土地逐漸恢復活力,更讓人驚喜的是,山羌、穿山甲、食蟹獴和螢火蟲都回來了。這些小生命的回歸,證明土地真的能痊癒。
趙家夫婦還把果園打造成教育基地,邀請師生和企業來體驗。他們會帶著孩子們走進果園,告訴他們:「看看,這些螢火蟲就是因為我們不用農藥才回來的。」這樣的體驗,比任何課本都更能讓人懂得珍惜自然。
現在,他們的兒子也回來接手果園,推動多樣化耕作,甚至養蜂,讓果園更有韌性。女兒雖然不務農,但也把尊重自然的價值放進生活裡。三代同修、三代同耕,他們的日常就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見證。
趙家常說:「環境壞掉了,再多錢也買不到乾淨的水和空氣。」對他們而言,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每天的選擇。
良心照亮永續之路
從科學到教育,再到土地,孫元勳、盧明俊和趙家的故事,展現了永續的多元樣貌。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在太極門修行中找到心靈的安定,讓永續不只是知識或政策,而是來自內心的選擇與行動。
科技和制度再多,如果人心偏了,工具也可能成為破壞的利器。當人們願意少一分浪費、多一分珍惜,永續就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可以實際做到的日常。讓良心成為人們的選擇羅盤,地球才能重現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滿天星光,成為世世代代安身立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