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稅真改革 良心救台灣(98)-民團拆穿台灣接軌國際人權的真相

人民本來就有言論、集會自由,但2020年,民團向新竹巿府申請路權15次,竟都沒核准。

歷經第三次兩公約國際審查,彰顯徒法不足以自行,令人憂心台灣人權倒退。如財政部目前解釋函令近萬條,截至2019年12月31日,大法官解釋有56則宣告稅法及解釋函令有違憲,應全面檢討廢除違反憲法、兩公約的解釋函令。而人民走稅務行政訴願要先繳稅額1/3,才能免遭強制執行,剝奪人民救濟的權益違反兩公約。甚至2021年11月3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的稅捐稽徵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竟然將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課稅,人民的請求退稅從「無期限」縮短為「15年」。且增列「納稅義務人對核定稅捐處分不服,依法提起行政救濟,經行政法院實體判決確定者,不適用前二項規定。」

人民本來就有言論、集會自由,不須要申請。但2020年,法稅改革聯盟向新竹巿政府申請路權要集會遊行共15次,竟然沒有一次核准,甚至還發生919竹北事件,顯示言論自由明顯倒退中。
 

宗教自由論壇公民對話 變閉門會議

2013年和2017年,國際審議委員會建議政府將酷刑罪作為一項單獨的刑責,並在其《刑法》中規定適當的處罰。國際委員遺憾表示,儘管十年過去了,這項建議仍未得到落實。政府一再錯誤地宣稱,《刑法》中的不同條款(第125條和第134條)將累計構成一項特殊的酷刑罪。按照國際法的定義,即出於特定目的,故意對無能為力的個人施加嚴重的痛苦或折磨,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的,是最嚴重的國際罪行之一。

政府重視官權更勝於人權,除了酷刑罪遲遲未定,號稱重要的國際會議竟然成為閉門會議。2022年8月30日分別召開反貪腐國家報告第二次國際審查會及2022年區域宗教自由論壇-印太地區公民社會對話:宗教自由面臨的挑戰,不僅沒有直播讓全民參與,連記者要入內也遭阻擋,直播主拍攝影片也遭下架刪除,反貪腐及宗教自由的公民社會對話變成官方自說自話,歌功頌德的樣板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