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專家學者及民間愛好者發起的「臺灣蜻蜓學會」上週六(1日)舉辦成立大會,期盼促進蜻蜓保育及推廣教育,維護其族群多樣性。在成立大會上,學會提出33種需要關注的蜻蜓,其中五種尤其「迫切需要」,包括棲息地破壞不斷、分佈銳減的朝雲細蟌、雙截蜻蜓及黃尾弓蜓,還有超過十年沒有記錄到的簾格鼓蟌與褐面弓蜓,都需要加強調查。
上週六(1日)臺灣蜻蜓學會於台北市立動物園舉辦「臺灣瀕危蜻蜓研討暨成立大會」,約50位愛好蜻蜓的會員與研究學者參與,第一屆理事長由長期投身蜻蜓研究,目前任職於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的葉文琪擔任,期盼未來能讓學會凝聚更多資源,為蜻蜓保育及推廣教育貢獻心力。
近年生態破壞事件頻傳,蜻蜓的棲息地及生存也跟著遭到威脅。李宜龍、周詠鈞、馬承漢、胡芳碩等人發起「臺灣蜻蜓學會」,今年(2022)上半年正式向內政部提出申請籌組社會團體。學會宗旨為結合學者、愛好者及其他關心人士,交流蜻蜓的相關資訊,並推廣蜻蜓保育,維護其族群多樣性。
在臺灣蜻蜓學會正式成立之前,民間就有許多自然愛好者在野外進行蜻蜓觀察,透過網路論壇「自然攝影中心」留下足跡,過去也常以同好會的形式舉行聚會聯繫情誼。成員不乏不少長年投入蜻蜓觀察、研究的民間人士,在學會正式成立以前也有不少保育行動。
成立大會當天,學會提出33種需要關注的蜻蜓目昆蟲,這些蜻蜓族群數較少,且分佈地點侷限,其中又有五種蜻蜓是迫切需要關注。
五種蜻蜓當中,朝雲細蟌、雙截蜻蜓、黃尾弓蜓近年因棲息地遭受破壞等因素,造成分佈銳減,若沒有更積極的保育措施,很有可能面臨滅絕的處境;簾格鼓蟌及褐面弓蜓這兩個物種,則已超過十年沒有被記錄到,而被列為加強調查的項目,希望能確認牠們現今的族群概況。
今年5月,透過學會的揭露,發現黃尾弓蜓在屏東獅子鄉內文溪的穩定棲地疑似遭野溪整治工程破壞。黃尾弓蜓(Macromidia ishidai)目前只有在台東縣達仁鄉及屏東縣獅子鄉發現,內文溪更是屏東獅子鄉唯一族群數量穩定的棲息地。【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