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從內閣總辭檢視改革決心與未來希望

內閣象徵著國家的舵手,掌握著國家的方向與命運,要能夠帶領團隊制定福國利民的政策、方案與實行的措施,並具有緊急應變的能力與行動,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廣納民意與檢討,而得以即時修正錯誤或彌補不足,造福人民,不冤抑人民,才是國家之福、人民之幸。

2022年九合一大選後,執政黨慘敗,蔡英文總統立刻辭去民進黨黨主席一職,但蘇行政院長繼續擔任閣揆,引發各界諸多揣測與流言,社會氛圍亦顯不安。農曆年前進行立委補選,國民黨籍參選人王鴻薇的政見提出超徵還民,引起熱議,在立法院中多位立委也加碼提出超徵還民之議,行政院終於通過還稅於民,但僅僅是1,800億,其餘仍另作補貼及其他規劃的決定,又掀起國會論戰與民間熱議,至今,人民只聽樓梯響,但問何時錢下來?

根據入口網站《Yahoo奇摩》在蘇貞昌宣布內閣總辭1月19日起,以「蘇貞昌辭去閣揆職務,你的看法是?」為題,發起網路民調投票,統計截至1月23日,共計3.2萬人參與。問題一「你對蘇貞昌請辭行政院長的看法是?」高達 80.7% 贊成。問題二「你對蘇貞昌過去的施政滿意嗎?」有78.8%的網友投給了「不滿意」的選項。在問題三「你最看好由誰接手新任閣揆?」34.9%的網友投給了「不知道 / 沒意見」,26.9%投給「其他人」選項。由此可知,人民對於蔡政府及內閣團隊的施政不滿意與不認同的程度。

1月30日行政院長蘇貞昌率領內閣總辭,由陳建仁繼任行政院長並陸續公布新的內閣名單。內閣改組後各界仍有不同看法,民主社會勢所難免。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於1月3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這次內閣改組以「溫暖堅韌」作為核心價值,本次徵詢閣員則秉持4大原則:「穩健銜接政務」、「擴大世代參與」、「增加女性閣員」、「延攬地方人才」。這次改組的3大特點,包括:「新增9位首長」、「29人留任」,以及「新增4位女閣員」。民眾黨批評,新內閣宣稱「溫柔堅韌」,溫柔在於蔡政府願意提高女性閣員比例,堅韌則是部會官員雷打不動,近8成留任,爭議閣員更佔65%,被輿論譏為「一大鍋回鍋肉」。國人是否將繼續在立法院看見這群人的傲慢嘴臉?就看組閣後的團隊是否有能力省思、檢討、改進了。

立委賴香伶表示,陳建仁院長2016年擔任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召集人,2017年曾提出「年改會勞保年金改革建議方案」,但最後僅「政府每年撥補200億元挹注勞工保險基金」方案落實,最重要的《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拖延6年動也不動。當時陳建仁說,將在2023年檢討是否整併勞工退休金,當年的副總統陳建仁如今變成行政院長陳建仁,自然應該盡快提出勞保改革方案。賴香伶同時指出,估計勞保基金2028年將會破產,勞動部長許銘春卻還對外表示「持續與各界溝通」,完全不願承擔責任,只想甩鍋給下一屆政府;面對《最低工資法》草案「躺政院3年沒出來」,許銘春一樣推託給「勞資沒有共識」。民眾黨團幹事長張其祿表示,平均地權條例三讀後,時任代理部長花敬群馬上背棄對國會的承諾,宣布預售屋禁換約不溯及既往,遭網友與民間團體猛烈批評,內閣改組後花敬群仍回任次長,「是否新內閣在新法上路後會對實踐居住正義不落實、打擊惡性炒房放水?」種種都顯示內閣並未有展現出改革的決心,面對民意的堅韌是有目共睹,但溫暖了誰的心?看來只有內閣團隊自己相互取暖。

內閣總辭後,特別要關心的是行政院提出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根據國發會1月19日網站資料:「3,800億元財政餘裕,將其中1,000億元用於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1,000億元挹注勞健保及台電,1,800億元作為經濟成長全民共享普發現金及以備不時之需之用。」不知是否在民意壓力下的從善如流?但事實上,蔡英文執政2016至2022年這七年來超收稅金約1.2兆,尤其這兩年更驚人:2021年超徵額度4,327億元已經締造史上新高,2022年超徵更突破到4,950億,也並非3,800億元而已,超徵的是人民的稅金,怎可如此畫大餅用「全民共享經濟」來擬定,不禁讓人懷疑台灣的財政紀律到底為何?

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台灣2022代表字大選」票選活動,共計超過7萬票由「漲」字在五十五個候選字中拔得頭籌,獲選為2022年度代表字。民以食為天,能溫飽是最重要的,不論是外食或是自己煮,明顯可以感受到萬物皆漲。從澳盛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團隊最新報告 (2022/06) 顯示,食物類在CPI一籃子的占比,各國排序上以印度的45.9%最高;泰國的40.4%,排第二;台灣24.8%排名亞洲第二,高於中國大陸、新加坡、韓國;這一年來食物類的通膨率變動,最高是印度的7.8%,台灣以7.4%居次,相對上中國大陸、越南僅2.3%、1.3%。

依據主計總處統計的CPI七大類指數中,(2022年) 5月以食物類年漲7.4%變動影響最大,主計總處分析,主要因蛋類及肉類受飼養成本提高影響,蛋類價格上漲27.98%,創41個月來新高;肉類價格上漲7.88%,創87個月來新高;蔬菜受天候不佳及上年低基數影響,價格上漲22.12%,外食費上漲5.8%,創163個月來新高。

進入2023年,新聞報導,陸續有全球各大企業大規模的裁員瘦身動作,如:亞馬遜宣布砍6%,約1.8萬員工;Google裁員6%,約1萬2千人,寫下25年來的歷史紀錄;微軟將裁掉約5%的員工,人數高達1萬人;Facebook 母公司 Meta宣佈公司將裁員 1.1 萬;特斯拉也將在一季內裁員 10% 員工,約10,000 名員工。除了上述這些知名企業,還有許多公司有裁員計劃。這波裁員寒冬潮會繼續蔓延到何時?甚至會影響到多少產業?目前各界尚在觀察,但無庸置疑這是個極明確的警訊。

關於2023年台灣景氣預測,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49.1%的企業看壞,23.5%的企業看好,相抵之後,「淨看壞」比例仍達25.6個百分點。看壞主因:全球景氣復甦不如預期、通膨、台灣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看好主因:疫情解封、全球景氣復甦、民間消費增加。雖然台灣目前還看不到被這波裁員潮影響,但全球經濟是相互影響,2023年應求安穩以渡過難關。

農曆新年甫過,應是充滿希望的開始,但在這樣的全球經濟浪潮下,更要切實反省,政府與民間企業如何緊密合作,財政官員應規劃好財務政策,即使台灣稅收成果豐碩,但這些都是企業與人民寶貴的稅金,並非飛來橫財可以肆意揮霍,尤其必須落實嚴守財政紀律,減少民怨。內閣總辭也代表了重新洗牌,重新振作,而不是政治內鬥下的換人做做看,相信只要做得好,人民還是會給予肯定與支持,全民都是在同一艘船,一定要有共患難的決心,才能帶領國家走向光明的未來,人民更應該發揮監督的力量,聲音夠大,政府官員才會惕勵自勉,家事、國事、天下事環環相扣,關心國事就是關心自己的事,千萬別說「不知道 / 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