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商/退休公務員(高雄市)
最近旋風式來訪的柏南克對台灣薪資這麼低,感到非常驚訝!他說,受全球化及各國自由競爭影響,所得分配在惡化中,美國貧富不均的狀況也愈來愈嚴重,社會流動性下降,美國夢沒有過去容易,教育是階級流動的重要門票。柏南克與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暢談貧富差距問題;張忠謀以自身的美國夢開始談起,「只要勤奮工作,便能在社會中升級」,但現在要實現美國夢,似乎愈來愈難。張忠謀表示,自己18歲到美國時,家裡經濟位於社會底層,到了40歲就能躋身美國所得的前10%、實現了美國夢,但現在的年輕人到美國,愈來愈難圓夢,該如何改善貧富差距問題?柏南克表示,科技不斷進步,需要更先進的教育,若人民素質沒有提升,恐怕會淪為與低薪、低教育的國家競爭;另外,社會也要提供均等機會,讓大家發揮長才。
其實美國愈來愈難圓夢,台灣何嘗不也是如此?以前三級貧戶可以成為台灣的總統,是人所稱道。現在的教育一直以為被當成階級流動的工具,給了弱勢家庭子女階級流動的機會,然而今天在台灣,弱勢家庭子弟真能透過高等教育翻身嗎?2009年駱明慶的一篇《誰是台大學生?》的研究指出,1982到2000年間,57.6%的台大學生來自雙北地區,而苗栗、嘉義、花蓮、新竹、台東五個縣的比率卻不到1%。另外台大學生父親是中高白領階級、公務員的比例高達77.5%,遠遠高於工農的8.5%。駱明慶研究的是台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同樣看看中低所得家庭子女實際就讀各大學的學生人數比例,結果更是怵目驚心。
一篇《教育M型化:統計數據告訴你,台灣的窮人真的唸不起台清交》(教育部的資料)「101學年度就讀台大的弱勢學生數僅351人,在全體三萬多名的台大學生中佔不到1%,可以說是聊備一格!進一步看各校的數據,包括上述台清交成等傳統名校,弱勢生比例都不到1%,相反的,比例最高的十所學校,除首府大學是普通大學、台東專科學校為公立外,主要都是私立的技職院校。」
最近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的《讓弱勢生有最基本的學問》一文說到:「弱勢孩子能夠進台清交者,非常之少。有一個我們應該注意的統計資料是,弱勢生進十一所頂尖大學的,只有136人,這實在是少得可憐。可是這些頂尖大學並不是不想收弱勢學生,而是怎麼樣努力都找不到能夠進入這些大學的弱勢生。教育部表示,有所謂的起飛計畫,公私立大學如果擴大招收弱勢生,或者對弱勢生有更多的照顧,每年可以獲得五、六千萬補助。對教育部來講,在幫助弱勢孩子方面已盡了很大的努力,我卻要問,教育部真的幫助了這些弱勢孩子嗎?」
以上筆者用李家同教授以104年(103學年度)的資料,弱勢生進十一所頂尖大學的只有136人,相對101學年度就讀台大的弱勢學生數就有351人,每年遞減的程度,如果依此比率恐怕日後弱勢生要進入頂尖大學的會日益減少,別說三級貧戶可以成為台灣的總統,恐怕是『空前絕後』了,就像恐龍消失在地球上,不知朝野有何妙方?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