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獵盜伐 世界1/3自然遺產地區物種受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8日發布一份新的報告指出,全球2百多個世界自然遺產中,有45%的物種因非法貿易面臨嚴重威脅。呼籲各界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制止重要生態地區進行的非法販運。

超過三分之一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區為罕見植物及動物物種的重要棲息環境,其中包含3,890隻野虎和世界近40%的非洲大象,印尼爪哇犀牛和世界上最小的海豚。但即使這些物種具有公認的價值與受保護的地位,卻仍因非法捕獵、採伐,面臨滅絕危機。

WWF警告,這些特有的動植物,必須得到有效保護,否則因過度開發和非法販運的影響,將面臨絕種危機。WWF呼籲建立「瀕危物種貿易公約」、「世界遺產公約」,世界各國之間也必須進行更多協調和整合,制止野生動植物販運。90%以上的自然世界遺產地的居民以生態和旅遊賺取觀光收入,一旦珍貴物種消失,也將影響當地居民生計。僅在2016年,就有大約5%的蘇門答臘虎死亡,如果目前的偷獵和貿易情況繼續,老虎可能在蘇門答臘的野外消失,將降低人們保護森林的動力,進一步大規模砍伐森林,種植棕櫚樹等連鎖反應。

非法野生動物販運不僅奪走了世界的自然遺產,亦威脅當地社區,阻礙全球減貧工作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幹事安格森(Inger Andersen)表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必須通過集體的國際行動來解決。透過教育、執法來遏止非法野生動物和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不然隨之而來的會是無可挽回的生態浩劫。【記者 李佳穎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