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11月1日公布一項各國精神病患的照護評比,在15個國家中台灣排名第3名,僅次於紐西蘭及澳洲,整體而言台灣對於精神疾病的照護和自殺防治有明顯進步,但在社會接受度及預算編列仍有進步空間。
此份研究為「亞太地區精神健康與社會融入指數(Asia-Pacific Mental Health Integration Index)」,於15個國家中針對精神議題的照護、服務、環境、協助病患融入社會等面向進行評比,前三名分別為紐西蘭94.7分、澳洲92.2分及台灣80.1分,領先日、韓、新加坡及中國。
調查報告指出自1995年起,台灣精神健康疾病即納入全民健保,讓近年來台灣的精神衛生議題大幅進步,並看到自殺防治上有顯著成效,自殺率逐年下降。
雖然在醫療及自殺防治上有明顯進步,但台灣民眾對於精神病的接受度仍不高,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以精神分裂症為例,雖然已經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但多數民眾仍無法接受此病症,造成患者排斥就醫,病情嚴重者可能傷害他人,形成社會問題,賴德仁建議政府可加強去除精神病汙名化,改正民眾錯誤認知,進一步可規劃精神病患就業計畫,輔導患者融入社會。
此外,台灣精神衛生預算仍不足,每年僅占健康總預算4%,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5%,精神健康專業人員數量也偏低,賴德仁理事長建議政府可多挹注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預算,提升精神科健保給付,期望能鼓勵更多醫療人員投入精神專科,藉此改善相關醫療環境。【記者 陳妙華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