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 24 日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以視訊方式發表演說,正式宣布中國新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習近平表示,中國承諾在排放達峰值後的10年間,將全經濟範圍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下降 7%至 10%,並規劃一系列能源轉型與政策配套,顯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將扮演更積極角色。
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具體的減排幅度,向國際社會展示「後達峰時代」的低碳路徑。習近平強調,此一承諾符合《巴黎協定》框架,是中國盡最大努力所能提出的貢獻。
習近平同時宣布多項配套措施包括: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升至 30% 以上;風力、太陽能裝機容量達到 2020 年的6倍,規模約 36 億千瓦;森林蓄積量提高至 240 億立方公尺以上;新能源汽車成為國內新銷售車輛的主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一步擴展至主要高排放行業;以建構「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提升各產業的減排技術能力。
中國的新目標引發國際高度關注,歐盟氣候政策主管荷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表示,以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的規模來看,7% 至 10% 的減排幅度令人失望,認為中國應展現更大決心。
部分學者指出,以中國在綠能、電動車和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能力來看,該目標偏於保守,國際環保團體也呼籲中國「走得更快、更遠」,以符合全球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的共同目標。
同時,亦有分析認為,北京方面已開始回應外界對「碳達峰後缺乏清晰路徑」的批評,在國際舞台上至少釋放了積極訊號。此次公布的目標,代表其氣候政策從達峰進一步走向「實質減排」,對國內能源結構轉型、產業升級與政策制定將有深遠影響。
然而中國能源結構仍高度依賴煤炭,轉型難度極大;地方政府與產業既得利益可能阻礙政策落實;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地緣政治摩擦,也可能影響中國的執行進度;國際社會則關切,中國能否建立透明的監督與評估機制,確保承諾落實,使得能源目標的挑戰依舊嚴峻。【記者 成曉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