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研究院10日發表量子電腦晶片製程科學研發成果,不僅成功以8吋晶圓機台製作高品質超導量子位元,也揭牌臺灣首座量子晶片製程研發平台與量子計算測試平台。廖俊智院長指出,發展量子科學必須同時投入高階製程研發人力,及尖端硬體設施。中央研究院所設置的兩項重要量子設施將開放全國學研界合作使用,希望藉由資源整合與平台共享的效益,推動臺量子科技的發展,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量子關鍵領域的研究。
中研院團隊過去三年主導相關研究計畫,除了在傳統4吋機台上成功驗證尖端超導量子位元製程,並達到國際水準以外,同時與工研院電光所及國研院半導體中心密切合作,進一步在自動化8吋機台上,成功開發數種超導量子位元的新式製程。
10日揭牌的「量子晶片製程研發平台」(QC-Fab, Quantum Chip Fabrication Space),為臺灣首座專為製造超導量子晶片所建構的8吋製程平台設施,具完善製程能力與即時檢測設備,可支援各類型超導量子位元製程的開發,以及高品質超導量子晶片與參數放大器研發。團隊也持續發展與建立三維堆疊製程技術,以打造多量子位元晶片為目標。
另外,「量子計算測試平台」(QC-Test, Quantum Computing Test Space)則建置多套完整的低溫量測系統,配備高速、高精度的量測儀器與自動化控制,能快速最佳化量子邏輯閘操作,降低人力訓練成本。
現今全球先進國家都積極布局量子科技,投入大量研發人力及資源以掌握最新技術。為拓展「量子國家隊」的研發能量,中研院、國研院、工研院及多所大學持續合作。據悉,目前團隊已開發並測試多種晶片封裝與電磁屏蔽設計,能提供低雜訊、高精度的量測環境,有效提升量子晶片的性能與穩定度。未來也將開放具備可調耦合功能的5位元超導量子處理器,供上層軟體堆疊的研發使用。【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