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8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約6600萬年前造成恐龍滅絕的那顆隕石,可能來自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科學家透過分析該隕石碎片,推測它可能源自於木星軌道外的區域,這顆隕石的組成物質顯示出與太陽系外圍的天體有著高度相似性。
這項研究由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y of Cologne)的地球化學家馬里奧·費雪-戈德(Mario Fischer-Gödde)領導,並於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上。研究指出,這顆導致地球上70%物種滅絕的隕石,形成於太陽系早期,隨後可能進入了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最終在不明原因下衝向地球,並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滅絕事件。
研究團隊特別關注「釕」同位素的比例,這些同位素與熟知的碳質小行星具有相樣的特徵,從而排除了隕石來自彗星或是因火山活動造成的假設。此外,位於現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也驗證了這顆隕石源自於碳質C型小行星的可能性。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的地球科學家史蒂芬·戈德里斯(Steven Goderis)表示,「釕」的同位素特徵可以有效區分內外太陽系物質,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追溯這顆隕石的來源。儘管科學界對於太陽系邊緣的物質構成仍有許多未知,但這項研究無疑為了解地球歷史及其遭遇的天文事件提供了重要線索。【記者 鄒弘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