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院長蘇貞昌18日赴立法院針對放寬美豬、美牛進口政策進行專案報告。蘇貞昌在報告中指出,未來開美豬、美牛進口,政府一定會做好食安把關、落實標章標示;並強調這是一個可以讓台灣走出去的決定,只有跟國際接軌,減少貿易障礙,才能讓產品更具競爭力,台灣應要勇敢踏出這關鍵一步。
蘇貞昌表示,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是台美雙方討論近20年的重大議題,攸關台美貿易、國內食品安全及畜牧產業發展,甚至是台灣參與或加入國際組織的政治安全戰略問題,都必須面面兼顧。過去兩任總統都曾經做出承諾,但都只能處理部分問題,2009年10月台美簽署「台美牛肉議定書」同意美牛進口;2012年3月行政院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
自從2012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出牛、豬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量標準,至今8年,累積相當多的科學證據,證明含有安全容許量的萊克多巴胺美國牛肉進口,並未在國內造成食安問題,而政府也在2019年進行過相關健康風險評估,分析結果顯示,萊克多巴胺所致之風險值,在可接受範圍內不影響健康。
台灣開放美豬進口已超過30年,目前國內豬肉市場,台灣豬占比仍超過90%,進口豬肉只有9%,其中美豬的占比更僅1%,代表台灣豬肉極具競爭力,不因開放他國豬肉進口就會衝擊本土產業。世界經濟正面臨結構性的改變,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台灣產業要與國際接軌,加速與各經濟體的連結,就必須把握契機,打開經貿大門、拓展國際經貿地位,讓台灣脫胎換骨。
蘇貞昌指出,近年來台美關係在各方面都有進展,唯獨經貿談判卻因美豬、美牛議題,成為彼此深化合作的障礙,蔡總統宣布放寬美豬、美牛進口,這是一個可以讓台灣走出去的決定,同時也是基於科學證據、國際標準及國人健康的考量。台灣的經濟發展高度仰賴對外貿易,每年出口總值約新台幣10兆元,占總生產值一半以上,但目前我國進出口可享受免關稅優惠卻僅約10%,相較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都來得低,如果無法突破,勢必减損國內廠商的國際競爭力。
蘇貞昌強調,農委會已公告不會核准國內肉品使用乙型受體素(瘦肉精),教育部已行文各级學校供膳要使用國產肉品;另外,為讓消費者清楚辨識,將推動台灣豬標章,清楚產地標示,進行溯源管理,確保消費者權益。2021年1月起,各通路與販售業者,將全面落實豬肉產地標示,無論是進口肉品的檢疫及查驗,或國內零售市場、夜市、商圈、餐廳販售散裝及包裝食品,或是生鮮豬肉、加工食品、滷肉飯、貢丸湯等,都要清楚標示豬原料原產地,如有標示不實或未標示,將嚴格查處。【記者 黎明曉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