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新消費稅即將於10月1日生效,由原來的8%調高至10%,這個星期以來,日本民眾紛紛上街購買即將調漲的生活用品,有人一買兩年的衛生紙囤積,有人則買還穿不到的羽絨衣,或是換新家中的腳踏車,購買每天要用的電車月票,更有公司購買過年忘年會要喝的酒,全國陷入瘋狂購物行動;而業者也為外帶8%,內用10%,食品8%,生活用品10%的收銀機要如何設定而煩惱。而這騷擾全日本的消費稅真能扭轉日本經濟嗎?
提高消費稅率是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經濟改革的一環,這是日本自1989年引入3%的消費稅以來進行的第三次上調,也是安倍首相任內第二度調高消費稅率。安倍首相7月3日在參議院選舉之前表示,「未來十年間,日本沒有必要再調高消費稅了。」將消費稅率提高到10%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持續擴大的社會保障支出能有穩定的財源,並達財政重建。
此次稅率上調有望使日本國庫增加約5.7兆日元(台幣約1.6兆)的稅收,半數用來充實國庫以改善財政狀況,由於日本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伴隨而來的是社會保障體系支出擴大和嚴重的財源短絀;雖然年金、醫療、看護等社會保障支出主要是由保險費支付,但實際上不可能僅靠保險費獨撐大局,每年投入的稅收都超過30兆日元(台幣約8.4兆),造成的結果是,日本中央與地方債務總額於今年底預計將高達1122兆日元(台幣約314兆),是已開發國家中最糟糕的。
然而,調高消費稅率至10%,是否就可能負擔起社會保障體系的支出、減少債務?財務大臣諮詢機構、財政制度審議會委員的佐藤主光教授(一橋大學國際公共政策學院)認為,這10%只是在滾燙的石頭上澆水而已;並指出,國債增加並不是因為經濟衰退,隨著人口高齡化而不斷擴增的社會保障支出之下,日本的財政狀況是沒有條件再等待10年,即使不選擇進一步提高消費稅,也不可能坐以待斃。
日本政府明定於2025年實現「基礎財政健全平衡」的目標,推動政策必要的支出在不依賴舉債的情況下由稅收來支付,但根據日本內閣府估算,即使可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成長,2025年仍將有2.3兆日元(台幣約0.65兆)的赤字,基礎財政收支赤字逃不過,未來仍須靠舉債支撐,即使增加稅收也不能期望達到目標。
除此之外,2025年面臨的問題迫在眉睫,那就是所謂的「嬰兒潮世代」皆已經超過75歲,75歲以上的人口預計將高達約2180萬人,社會保障金將比2018年的121兆日元(台幣約33.9兆)急增20兆至140兆日元(台幣約39.2兆),預計至2040年人口老化的現象更進一步加劇,社會保障政策所需的費用將高達約190兆日元(台幣約53.2兆)。僅靠經濟成長仍不足以支付這些龐大的費用,除非進一步採取措施,例如增稅、提高社會保險費或減少福利,否則難以維持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
日本政府於9月20日召開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第一次會議,會議焦點主要是針對明年夏天改革方案的基本利弊進行審查,但會議卻瀰漫封鎖消費稅議題討論的氣氛,上調消費稅至10%的議題一旦浮出水面,可能會引發很大的反彈。事實上,即使旨在進行財政重建的財政部高級長官中也有爭論,例如「雖然無論是給付或是負擔都一定會有爭論,但不能從一開始就只談論負擔」、「才剛提高稅率,又進一步討論提高消費稅,絕對不合理。」總之,如何支付日益增加的社會保障費用的議題無法避而不談。
佐藤教授指出,「一個國家究竟可以提供何種程度的社會保障?才知道哪種負擔是必要的,要以10%還是15%的消費稅來承擔費用,種種項目都應該對人民開誠佈公,它不一定僅限於消費稅,散播『經濟成長好的話就不用擔心』的信息真的不太好,這樣沒人會相信!」
從經濟高成長期的「成長果實分配」,再經歷泡沫經濟長期的景氣低迷,日本逐漸進入「負擔分配」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將來?佐藤教授表示,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最好不要提高消費稅,而社會保障應該有更多的保障給付,但重要的是,現今的社會保障受益和負擔真的平衡了嗎?制度系統可否持續?能否留給子孫後代?這是很重要的角度。
人民總要求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穩當,但那得取決於我們可以承擔多少負擔,這樣消費稅的用途或許會改變,包括消費稅應有的理想狀態,這是每個日本人都必須認真考慮日本的未來。【記者 許婷婷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