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在部落格發表報告,研究學者發現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懲罰性關稅徵收的關稅幾乎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報告指出,這些關稅部分轉嫁給消費者,如洗衣機;其他的則由進口業者透過降低毛利率吸收。
這篇由IMF首席經濟學家戈平納絲(Gita Gopinath)共同執筆的報告顯示,由於關稅而使貿易戰升級,會使全球GDP減少三分之一%,其中半數來自企業及市場信心受到的影響。IMF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狀況是為什麼要將2019年稱做全球經濟脆弱年(a delicate year for the global economy)的原因之一。報告的結論是,支付美國關稅的是美國消費者及美國企業,而不是中國,美國消費者及中國確實是貿易緊張關係的輸家。4月IMF以高關稅衝擊貿易及部分先進經濟體疲弱為由,調降今年成長預測至3.3%,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
另外,據紐約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川普政府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所課徵的25%關稅,使每個美國家庭一年多支出831美元(約新台幣2.6萬元)。研究人員指出,除去年已加徵的關稅之外,最新一輪的加徵關稅可能使美國家庭支出新增超過1060 億美元。如果標準無鉛汽油價格保持在美國汽車協會 (AAA) 的每加侖 2.84 美元平均水準,相當於加滿中型汽車15加侖油箱約19次;831美元可支付5次每週雜貨店添購家用消費品。
此外,有稅務分析師表示,關稅大戰可能抺去2017年聯邦稅法改革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有稅務分析師指出,雖然《減稅和就業法》創造約34萬個全職同等職位,但美國的所有加徵關稅及中國的報復性關稅可能削減58萬個全職同等職位。
而本月中旬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也曾表示,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造成的經濟效益,會使美國經濟成長率下降0.2%,這是非常保守的判斷。【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