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自貿論壇 談經貿合作前景

由經濟日報、上海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以「創新、開放、共榮」為主題的第五屆兩岸自由貿易論壇12日在台北登場,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祖嘉、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朱平芳、副院長王振、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第一財經日報執行總編輯楊宇東等與會,探討兩岸區域經貿合作下的新契機。

兩岸產業關聯指數主要從貿易依存、產業協同、投資互動及人員往來四個子指數及貨貿、服貿、投資等八項細部指標,分析兩岸經貿現狀和發展趨勢。其中兩岸產業關聯度在2009年至2014年期間快速增長,2015年逆轉,2016及2017年連續大幅下降。最新報告顯示,指數下滑回至2012年水準。

身兼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的朱平芳指出,從核心指數來看,有幾項指標值得關注,包括兩岸產業結構相似度不斷提升,產業水平拉近,不過產業合作升級遭到一定挫折,台灣對中國先進製造業及高端服務業的優勢正在衰減。調查顯示,2017年台商對中國先進製造業及高端服務業的投資額與其比重雙雙下降。台商對中國製造業投資尤其電腦及電子產品業投資降幅達48.76%,對高端服務業投資額比重下降幅度更大,使服務貿易重心轉向傳統的批發零售業,增幅達98.06%。

而人員往來指標尤其是台灣來自中國的觀光占外匯收入比重,2017年降至25.12%,跌回2009年的水準。相較2015年的50%更是折半,顯示2008年以來陸客赴台旅行政策的開放帶來的紅利已消失。朱平芳表示,陸客赴台人數對兩岸政策變化非常敏感,2017年已降至209.35萬人。另外,在台每日消費也不足200美元,這項指標凸顯兩岸關係受政治敏感變量影響重大。

另外,朱平芳從兩岸產業關聯指數的變化分析,兩岸產業合作升級的前景仍不樂觀,投資水準的提升是否能持續仍有很大不確定性,而人員往來人次及層次下降嚴重阻礙了兩岸產業關聯的發展。

針對近來台灣香蕉等農產品盛產、價格暴跌等問題,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則建議,兩岸應設立農產品緊急採購機制,當價格慘跌時可啟動此一機制,擴大台灣農產品出口中國,中國也可買到較便宜的農產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指出,未來兩岸合作及發展的新契機,在於找到「利人利己」的開放和合作政策,並提出擴大開放兩岸人民交流、台商積極參與「中國製造2025」、推動一帶一路及新南向政策的合作、兩岸設立農產品緊急採購機制及綠色通關等四大主張。林祖嘉認為,台商應積極參與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當美國限制中國的生產和技術時,應該主動爭取中國市場及契機,而不是自我設限。

此外,針對近期陸生來台減少、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卻增加的情況,林祖嘉表示,兩岸年輕人交流愈多對雙方長遠的合作有幫助,政府對兩岸年輕人的交流不應有任何限制,他認為這些都很不智。【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