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污染入侵深海 南澳洲原始海域檢出塑膠微粒

大澳洲灣(Great Australian Bight)是澳洲最珍貴、最遺世獨立的海域之一,科學家最近卻在這片海域海面下2公里的海底沉積物中,發現了塑膠微粒。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大澳洲灣是一片原始未開發的生物多樣性熱點跟海洋寶藏,但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科學家分析採集自此地離岸數百公里的海床樣本時,竟檢出塑膠微粒。環保人士和科學家呼籲,政府和企業應視此發現為嚴重的警訊,戮力減少不必要的塑膠使用,並透過立法和激勵的方式來應對日益嚴重的海洋塑膠問題。

CSIRO首席研究科學家、沉積物分析團隊成員之一哈德斯蒂(Denise Hardesty)博士說,「這顯示塑膠在我們的環境中是多麼的普遍。連在澳洲這個已開發國家,從海面到海底,都有這種人造廢棄物。」「無論在哪裡,經過這些區域的生物都會接觸到它,無論是釣魚線還是塑膠袋,都被分解成數千個小碎片。離岸幾百公里、深度幾公里,這麼不可能有塑膠的地方都能找得到。塑膠真的無處不在。」

利用一種可以讓任何塑膠在特殊光線下發出螢光的紅色染劑,科學家得以分析出沉積物樣本中的塑膠成分。這次研究檢測到的塑膠碎片至少10微米寬,與非常細的羊毛寬度相同(10微米=0.001公分)。CSIRO科學家正在進一步分析和撰寫論文,準備發表至科學期刊上。目前,在澳洲和世界其他幾個沒那麼偏遠的海底,已經發現微塑膠。

2017年,一個耗資2000萬美元、由政府和石油業資助的四年期研究計劃結束,揭露深海海床上有個過去未知的豐富棲地。協助主持此研究的副教授坦納(Jason Tanner)是南澳研發中心(South Australi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海洋生物學家及海床專家。他指出,「該處動物相貌的多樣性相當高,濾食動物、軟珊瑚、海綿和許多移動型生物,像是海星、海參、海膽,當然還有魚。我們從樣區中發現了近300種新物種。」坦納說明,在深達3公里的海底採樣過程中,他們使用了4公尺長的拖網,幾乎每一次都會撈到一些人造廢棄物。海床上的濾食動物可能會吃到塑膠,但「不確定這會造成什麼影響」。【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