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霾害 陸強推「煤改氣」惹民怨

中國為了整治霧霾汙染問題,今年在華北地區強力推動「煤改氣」政策,即禁止燒煤改以天然氣代替。但因天然氣供應不足、價格飛漲,造成多地限氣、停氣,民眾寒夜無法供暖只好受凍,因而引發民怨。連一向力挺官方的鷹派媒體環球時報也忍不住發出評論,質疑個別地方,官僚主義色彩濃厚,一心只想到「如何向領導交差」,卻無視群眾受凍,不知變通。

由於近年霧霾嚴重,中國做出「低碳能源體系」的承諾,計劃在2020年前將燃煤電廠的汙染減少60%。北京今年就表示要壓減燃煤30%、總量降至700萬噸以內。河北則提出「藍天行動」,計畫削減煤炭消費600萬噸以上,壓減焦炭產能720萬噸等。於是各種改革標語林立,「見煤就拆爐,冒煙就扒房」、「誰燒煤就抓誰」。

但由於許多地方「煤改氣」工程遲遲無法完工,已完工的也因為天然氣供應不足,導致許多家庭因無法供暖而受凍。在河北省甚至連醫院也遭限氣。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以單仁平筆名發表題為「煤改氣,國家不是要讓部分群眾凍著」。文中強調,國家有一百個理由推進煤改氣,但是沒有一個理由讓群眾在冬天受凍。他批評某些基層官員推進國家政務時,只想讓上級滿意,不顧群眾需要,且未及時將現實狀況反映給高層,這就是官僚主義的體現。

此外,自9月以來液化天然氣的需求大增,導致價格創歷史新高,從11月15的每噸4000元,漲到現在的8000元以上,漲幅已超過100%,12月1日,大慶更是達到了9400元/噸,比柴油貴3500元/噸,創歷史新高。大陸獨立撰稿人朱欣欣表示,中共為了討好俄羅斯,從俄羅斯進口了很多石油天然氣,但價格都超過國際正常水準。現在又把價格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真是禍國殃民。【記者 李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