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殺蟲劑抑制蜂后產卵量 蜂群崩壞

約2萬以上的蜜蜂種類,擔任全球107種主要作物的90%的授粉任務,2016年聯合國宣布,40%擔任授粉的無脊椎動物,尤其是蜜蜂和蝴蝶等,都有可能讓全球陷入滅絕的危機。造成大量蜜蜂消失的現象,即所謂的「蜂群崩壞症候群(CCD)」,被認為是由於蟎蟲、病毒、細菌、殺蟲劑或其他複合因素所造成。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廣泛應用於農業的殺蟲劑會抑制熊蜂女王蜂之產卵能力,促使蜂群生態崩壞的危機產生。

進行本項研究的實驗室中,對暴露於多量新菸鹼的蜂后進行研究,新菸鹼是一種備受爭議的尼古丁相關神經活性殺蟲劑,據研究團隊指出,暴露在新菸鹼底下,不僅會改變蜂群生態的形成時間,卵數量也會降至正常的75%。

論文共同執筆、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馬克・布朗(Mark Brown)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有關對建構蜂群生態造成的影響,熊蜂暴露在新菸鹼類的殺蟲劑底下,結果顯示蜂群被推向滅亡的風險顯著增加,蜂群崩壞的可能性超出28%。蜜蜂在不同農作物的授粉上扮演著重要媒介,如杏仁、蘋果、桃子和李子等,而類尼古丁殺蟲劑對蜂群所造成的影響尚未能完全掌握,科學家們也正在研究。

在美國科學雜誌「自然生態與進化」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布朗教授指出,至目前為止的研究中,蜂群社會形成、熊蜂生命週期的重要階段一直被忽視;蜂群社會建構成功的關鍵在於熊蜂個體群的規模,當蜂后餵食受新菸鹼類殺蟲劑污染的農作物或植物時,這個階段便可能掌握了解殺蟲劑影響的關鍵。

蜂后在建立新社會的過程須面臨許多障礙,首先是要消耗掉約80%體內囤積的脂肪並要在冬季生存,即使熬過冬天,還要面臨寄生蟲、捕食動物、惡劣天候、食物短缺等,若再加上殺蟲劑的威脅,研究小組指出,這可能已超過蜂后生存能力的極限。論文合著者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尼傑・瑞內表示,這些殺蟲劑恐對蜜蜂起破壞性的作用,收集更多對其他生物有關影響的資料應是當務之急。【WPN編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