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3月8日國際婦女節,提醒我們關注婦女權益與福利的進展。然而,在台灣,無論是家庭還是職場,女性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改善,以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
家庭責任的不均衡負擔
台灣女性在家庭中的責任依然沉重,尤其是育兒與長照方面。根據內政部統計,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9年平均每日無酬照顧工作時間」統計指出,將台灣女性年齡層拆成5區,其中介於35歲-44歲的婦女,高達4.2小時最高、最勞碌!其中花在子女照顧的時間比例最高,平均每日2.17小時,其次為做家務(1.7小時)及照顧65歲以上之長輩(0.16小時),比起另一半(丈夫、同居者)高出3倍之多。
高居第二名的「苦命婦女」年齡層,是位於55-64歲,每日無償照顧工作時間也有4小時,花在家務時間居多,達2.53小時,第三名則為45-54歲的婦女,每日無償照顧工作時間3.3小時,花在家務時間達2.21小時,即使孩子都長大了,照顧比例降低,仍然都要擔負起煮飯、洗衣、打掃等家務。
東吳大學人權學程教授陳瑤華表示,過去「男主外、女主內」已不適用,女性「一打多」還得「主內又主外」,對比2016年「有偶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 3.81小時,其丈夫僅1.13小時,過了三年直到2019年,仍然沒進步!女性在社會及家庭的「無償照顧時間」及「家務分工」仍遠遠高於男性。這種負擔的不均衡,使得許多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之間掙扎,甚至被迫退出職場,成為全職母親或照顧者。
政府雖然推動了托育補助與長照2.0政策,但仍不足以真正減輕女性的壓力。例如,公共托育資源不足,許多家庭仍需依賴私立托育機構,成本高昂,使得低收入或雙薪家庭負擔沉重。此外,長照服務的普及率仍有待提升,許多女性仍然是家中主要照顧者,影響其職涯規劃、發展與經濟獨立。
職場性別不平等與玻璃天花板
台灣女性在職場上的挑戰嚴峻。根據主計總處資料,2023年女性勞動參與率為51.7%,雖然逐年提升,但仍低於男性的67.5%。此外,性別薪資差距依然存在,女性的平均薪資約為男性的85.2%,顯示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仍未完全消除。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我國女性平均時薪新臺幣318元,為男性373元之85.3%,兩性薪資差距為14.7%,換言之,女性需較男性多工作54天(365日曆天×14.7%≒54天),才能達到與男性相同的全年薪資,因此自113年1月1日起算54天之113年「同酬日」為2月23日。
自我國開始發布同酬日以來,兩性薪資長期呈現拉近趨勢,疫情影響較大的110至111年,雖有短暫偏離,但112年再次回到原來的下降軌道。110及111年我國兩性平均時薪差距均為15.8%,112年受到女性占比較高之內需服務業人力需求回升影響,女性時薪增幅高於男性,致兩性平均時薪差距縮小至14.7%,逐漸回到疫情前水準,女性需增加的工作天數亦由58天減為54天,113年同酬日因而較112年進步4天。
女性主管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提升
- 主管及專技人員的變化
- 近10年來,我國女性主管比率上升3.5個百分點,至112年女性擔任主管職(民意代表、主管及經理人員)共10.1萬人,占全體主管職的28.4%。
- 其中,工業與服務業女性主管分別占各該業主管職的17.5%與36.6%。
- 國際比較
- 112年主要國家「民意代表、主管及經理人員」的女性比率中,美國最高(45.7%),瑞典次之(43.7%),而台灣為28.4%,在亞洲國家中高於南韓(16.4%)與日本(14.6%),但低於新加坡(39.6%)。
- 在「專技人員」部分,美國最高(56.5%),冰島55.9%,台灣48.2%,略高於日本(48.1%),但低於新加坡(49.1%)與南韓(48.8%)。
- 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女性的政經參與與決策影響力雖有所提升,但仍有進步空間。
結論:推動系統性改革,落實性別平等
女性通常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帶來多元化的解決方案,這對於創新和團隊合作都是非常有益的;在情感智力方面女性也往往具有優勢,能夠有效理解和管理情感,這在領導與管理中十分重要;許多研究表明,女性在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時表現較好,這對於需要快速反應和靈活調整的職場環境特別重要。確保團隊中有平衡的男女成員,這樣可以融合不同的觀點和經驗,促進創新和有效的決策。
婦女福利的提升不僅是女性的議題,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推動性別平等的努力依然任重道遠,政府應推動更完善的政策,例如擴展公共托育資源、落實彈性工時制度、提供再就業支持,並強化企業對性別平等的承諾。企業應建立友善職場文化,提供平等升遷機會,並確保薪資透明。家庭方面,應進一步推廣性別平衡的家庭責任分擔,改變傳統性別角色觀念。
建立一個尊重多元化的職場文化,讓所有員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貢獻,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婦女的優勢,也能使男性的技能得到更好的利用,進而創造出一個更具生產力和創意的工作環境!只有透過政府、企業與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女性在家庭與職場間取得真正的平衡,使婦女節不只是紀念日,更是持續改革與進步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