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然2022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 Open)指出,年輕族群高達五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費用」與「不知何處獲得協助」為年輕人不求助的主因。
兒福聯盟在去年(2023年)透過DASS21調查學生的壓力情形,題目包括,過去這一周內我覺得自己:很難平靜下來,敏感易怒、焦躁不安、很難放鬆、每天耗費很多精神等共七題。發現國高中生學生有一成七憂鬱程度為嚴重以上(嚴重8.1%、極為嚴重8.9%)。進一步交叉分析後,發現高中生嚴重憂鬱高達二成三,顯著比國中生高(22.9% vs. 12.9%),且高中生的極為嚴重憂鬱更超過一成(12.1%),雖問卷結果不表示臨床的憂鬱症,但透過分析顯示高中生的憂鬱狀況,亟需被重視和高度關懷,並建議有所困擾的兒少應尋求專業心理治療或精神科門診的協助。這的確是一個跨世代共解的議題。
「身心調適假」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假期
據2023年台灣青年身心狀況普查暨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臺灣全體青年80.7%表態支持心理健康假,90%認為心理健康假對學生心理健康有幫助在這份調查問卷中發現, 13至24歲的學生族群中,約莫1成的學生有嚴重結束生命的想法。衛福部統計近十年來,發現24歲以下青年學生結束生命的人次直線上升,十年內翻了將近三倍,青少年心理健康必須受到重視。
教育部規劃讓大專院校實施的心理假,也向下延伸到高中職,更名為「身心調適假」,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增列「身心調適假」,即將在8月全面上路,新增讓身心調適可以成為請假事由,協助學生調適心情、平衡身心狀況。
「身心調適假」的措施,以於今年3月在有意願的高中職實施,透過適時的休息和調適,讓學生調整身心狀態,減輕壓力和焦慮,期使學生更有動力投入學習,更進一步希望讓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培養他們面對壓力的能力,但這些過程是需要幫助的。教師團體建議,校園運作時應「去標籤化」,請假的學生不應被視為心理有問題,請假也不應被揭露。若學生本人有需求,才轉介至輔導室;學校切勿因為學生請假,就恣意通報輔導。
「身心調適假」的立意良善,但要落實其效果,卻也有實際的困難。一則,如果在身心調適假期間孩子需要家長照顧,就可能增加家庭的負擔和安排問題,且家長能否提供孩子身心照顧上的需求,例如傾聽或化解心理壓力……等;再則,頻繁的調適假可能影響學習計畫和進度,使學生錯過重要學習機會如何彌補,也是問題。為了確保身心調適假不僅是形式上的假期,政府與校方需合作:一、提供專業身心健康輔導師,讓學生在調適假期間可以獲得適切的輔導和支援;二、提供學生和家長關於身心健康的教育資源,讓他們瞭解調適假的重要性和有效利用方式;三、建立社群支援網路,讓學生和家長可以找到適切的支援和資源,不僅侷限於學校範圍;四、政府應設立評估機制,跟進身心調適假的執行情況和效果,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進。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和幸福感 可以共解與努力的
近年來部分犯罪及教育學者開始注意青少年在面對生活壓迫性事件時,對犯罪及偏差行為發生的影響,2023年兒少「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通報數增60%!兒少犯罪問題正日益嚴重。新世代的青年面臨「自我效能感低落」,學生對於「害怕失敗」、「自己比不上別人」有極大的壓力。另根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公布2023年一項針對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顯示,經過三年疫情,大學生有低幸福、中高憂鬱現象,有憂鬱傾向的學生比例占25.5%,比疫前增加近一成。
青春期的孩子心思纖細,且容易因缺乏與朋友或家人的連結而感到孤單、寂寞,雖然他們也會積極的在人際互動中尋求自我認同與安全感,2023年8月1日起,衛福部提供15歲到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許多年輕人無法處理自己的心理困擾,可能不知道資源在哪,或不了解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服務的效果,不願主動求助,這是學校及社會必須多方關懷並給予支援的。
許多青年習慣獨自排解情緒壓力,而非尋求支持,很容易做出自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社會的行為。如何讓青少年可以正確學習如何覺察自己的負面心情,並主動表達自我及尋求幫助?
1.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援與關係」,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支援系統之一,因此良好的家庭關係、溝通和支援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援。
2. 建立支援性的「學校環境與教育」,是青少年生活中的另一個重要場域,政府應協助學校提供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習、社交和情感發展的資源,是非常重要的。
3.完善的「社會支援與連結」,以幫助青少年建立正面的社交關係、增強社會連結,並提供機會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增廣青少年的生活體驗。
4.有健全的機構提供「心理健康資源與服務」,讓青少年容易取得的心理健康資源和支援服務,以應對壓力、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5.培養「健康生活方式」,鼓勵青少年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度休閒。
6.課程融入「技術與媒體素養」,在數位時代成長,青少年需要教育和支援來培養健康的網路素養和媒體素養,學會適當使用技術和網路資源。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關係國家與世界的未來,想培養他們都能的成為頂梁柱,然而生在這個時代,面對的是非常艱巨的挑戰,心理衝擊極大,因此尋求正確方法緩解心理壓力是一項重要心理工程,除了政府推動的政策需要落實之外,建立「信任關係」很重要,希望青年身邊都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陪伴與鼓勵青年走過迷惘路程是最好的良方。理解青年心理健康議題背後的生理因素與社會脈絡,不輕易歸責於個人特質,提升整體社會共識:心理健康假只是「讓心靈休息一下」並非懶惰、不上進,而是正常的需求,這也是需要社會共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