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2023年底國民健康署做的「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統計,臺灣未滿18歲近視占比高達85%,位居世界第一,簡直是亞洲的「近視之都」。近視比例偏高是華人社會普遍的現象, 在政府花費大筆預算的情形下, 效果有限,整體來看,這也是病態社會的縮影之一。
「用眼過度」是造成近視的因素
眼球的發育是從零歲開始, 到15歲定型。在15歲之前若用眼習慣不良, 很容易造成近視。15歲之後(上高中)大部分人就不再加深了, 但也有例外。近視加深, 有兩大原因, 一是遺傳, 一是習慣不良, 也就是太近、太暗、太久三大因素, 這三大因素造成一共同的結果叫做「用眼過度」也就是過勞。
近視的眼球軸長增加, 眼球內部組織會拉長及變薄, 例如視網膜缺乏彈性, 拉長可能會破洞而剝離, 大於一千度的超高度近視可能使黃斑部產生無藥可治的白化現象, 與老年性黃斑病變不同; 因眼球結構改變, 影響到房水及血液循環而致青光眼。有報告白內障機率增加, 但因白內障的手術方法非常成熟, 相形之下較不嚴重。嚴重的是眼軸變長連帶產的的各種眼部病變。
台灣小學生的近視率高達40-50%,國中生的近視率約為60-70%,高中生的近視率則達到80%以上。大於600度叫高度近視, 高度近視患者更易發生各種併發症, 因此要設法防制學童近視的加深, 且勿以為接受近視手術就不會有上述併發症。
社會價值觀造成近視偏高的問題所在
國人近視的比例偏高, 對政府、社會、家庭、個人都增加金錢時間的耗費及健康的損害。根據估算,台灣每年在視力矯正和相關治療上的花費達數十億新台幣。政府防治近視要編預算, 其實羊毛仍然是出自納稅人。檢查掛號要錢, 配鏡也要錢, 藥物及手術要錢。因為近視的關係, 學習、運動及工作效率下降, 甚至因併發症而無法上學及工作, 集體的近視問題, 使國力下降。
因為近視是個普遍的現象, 一般家長可能認為小孩子變近視不就是個自然現象, 有什麼大不了? 上學看不到黑板, 打球看不到球, 配副眼鏡就解決了, 長大了再開近視手術, 也就可以恢復視力,無需多慮; 老師則受命於敎育及衛生當局的要求, 要視力有問題的學生去檢查, 並要繳回檢查報告,即可交差。而且, 許多家長要求學校或補敎老師要多上課, 多寫作業, 未來升學考試才能考上好學校等等, 而漠視近視會加深的問題。政府則可能因為台灣是近視王國, 排名世界第一的名聲不好, 於是要設法降低比例, 而不去探究背後的原因以解決根本問題, 只想便宜行事, 編少少的預算要求學校要叫學童去眼科追踪視力及度數。
近視除了遺傳及習慣不良二大因素, 還與整體社會的偏差現象有關, 簡單講, 就是功利主義社會造成。何以然? 因為幼兒及青少年身心還在發育, 任何超過這段時間青少年所能負荷的身心壓力, 都會與近視普遍及嚴重程度有關。例如父母太忙, 沒時間陪伴小孩, 就放任小孩看3C、看書或玩近距離遊戲, 就不會吵鬧; 老師為應因父母要求多上課多出功課, 就剝奪了正當的運動及遊戲時間; 學習上受挫的孩子將注意力轉向3C的影片及遊戲或社群軟體, 以獲得情緒上的宣洩及抒發。學童雖然年紀輕, 但不會不懂或不知道大人世界面臨的各種壓力, 最大的就是生存的威脅及父母親背負的生活壓力。
有研究顯示, 難民的小孩, 在父母未得到庇護國的居留證, 隨時面臨被遣返命運時, 會呈現昏迷現象, 直到難民家庭得到居留證, 才會醒過來。所以戰亂及死亡的新聞, 或真假不分、危言聳聽、兩極化的報導, 直接間接使孩子無所適從, 恐懼不安。不實廣告氾濫, 怕受騙而拒絶一切, 連正確的近視防治資訊本身, 都已遭到扭曲。小孩子會看臉色, 而不是真正聽懂或願意遵從醫師的告誡, 不懂或不願改變行為習慣等, 這些都是造成台灣學童近視比例居高不下的共通原因, 也就是說, 在一個紛擾混亂, 充滿了偏差及私心的社會, 對於同一件事, 例如甚至近視的防治, 不止沒有一致的做法, 更有混淆視聽, 混水摸魚的商業行為, 或遷就許多其實會讓近視惡化的課業或生活習慣, 防治效果當然不彰。
雖然政府學校及家庭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及宣導在防治近視上, 然而事實上成效有限, 只有個位數的百分比上下波動, 只因社會的整體不正常的氛圍實難憾動。令人啞然失笑的, 還有視力不良通知單上吩咐學童一天要運動2-3小時的宣導文案。在升學主義盛行, 課業壓力大到不行, 但不強調核心價值、應對進退、做人處世、良心誠實的台灣, 要防治近視猶如緣木求魚, 這就是明目張膽, 虛與委蛇的社會病態。
近視防治從家庭做起 著手改善
社會疏於改變, 慣性過大, 難以改革, 就只好從自己家庭做起, 父母或老師, 必須要有正確的近視防治知識, 要用真心引導孩子及學生朝正確的價值觀發展, 才能成為一個明辨是非對錯的明白人, 而非用言語暴力壓制, 孩子及學生才能樂於接受。
根據國內大型研究結果, 點長效散瞳藥的學童, 平均可減半近視的加深速度, 原來每年100度的, 有規律不間斷的使用, 可減慢為只加深50度, 因此最後累積的度數可望不要破千。然社會上偶而出現雜音任意中傷長效散瞳藥會有後遺症, 使得有些父母親不肯讓子女點長效散瞳藥。其實散瞳藥是個安全的藥物, 但充其量也只是輔助的地位, 假設用眼習慣不改變, 可能點散瞳藥也無法減緩; 反之, 若真正注意到了用眼習慣的改善, 即使不點散瞳藥, 也有機會不加深, 甚至逐漸減輕, 因為孩子的眼球仍在發育。
最後, 姑且不論如何改變社會, 但個人家庭能做的, 其實再簡單不過: 讓學童保持良好的坐姿,及握筆習慣, 注意光線, 勿睡眠不足, 就是最基本可以落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