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通膨加劇貧窮問題 政府不可漠視

四月電價才漲,桃園地區頻頻停電,還沒到七八月的用電高峰,大家都擔心往後停電是否會變成日常?! 而電價一漲萬物齊漲,台灣社會此時正面臨著多重經濟挑戰,通貨膨脹對於已經承受經濟壓力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更擴大貧富差距。

不只台灣有缺電的隱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說,未來將從「缺晶片」變為「缺電力」,除了電動車的快速的發展,AI發展對於電力需求更是「怪獸級」的吃電,預估到2045年全球電力需求將比現在增加「兩倍」。雖然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曾提出數據表示2030年之前台灣不會缺電,但並沒看到關於AI升級推動資料中心(IDC)用電預估的數據,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分析,全球到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將增加兩倍。

在ESG[指「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或 RE100 [一項由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 與碳揭露計畫 (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的要求下,目前許多企業與政府都致力於綠電的發展,然而台灣的綠電發展,卻伴隨著頻傳的弊案,這些弊案涉及官員、民代利用其影響力攫取社會資源,這種不公平的資源分配,不僅削弱了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率,也加深了貧富之間的鴻溝。顯示台灣官商勾結,貪腐問題的嚴重,人民被迫要支付更高的電價,或用納稅錢填補政府的虧空。這不僅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進而影響經濟發展。

有人說凍漲電價就是圖利大戶,但有立委曾經要求,經濟部及台電在沒有針對目前的能源政策、電力及電價結構、以及發展綠能過程中牽涉到的「貪腐、浪費」等,向立法院清楚報告之前,應凍漲電價。立法院在4月底也表決通過凍漲電價的提案,但礙於電業法的規定,只是立法院對行政機關的「建議」。

不管漲與不漲電價都涉及公平正義的問題,政府能做的應該先除去貪腐與浪費,廣納建議調整政策,這樣調漲電價才能讓人民心服口服,才能縮小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台灣電費四月開始調升,電費還沒漲,市場的雞蛋一斤就先漲三元,央行就升息半碼抗通膨,電價推升物價,這將是民眾很大的生活負擔,高通膨下,最受傷的2大族群是固定收入的人,以及已經失去賺錢能力的長者。因為他們的薪資趕不上快速上漲的物價指數,而退休後的福利也被一再縮減。而對於房貸,卡債族以及弱勢民眾將面臨的是更大的生存壓力。

據主計總處統計,2022年所得最低20%家庭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3.1%,遠高於所得最高20%家庭的2.8%,主因為食物類漲幅高,而食物佔大部分貧窮家庭的支出比例較大。顯示貧窮家庭所面對的是更大的通膨壓力,形成惡性循環。近日主計總處時隔30年再次發布國富統計報告,2021年(民國110年)最富裕的20%家庭財富是新台幣5133萬元,財富資產最少的20%家庭,平均每戶僅有77萬元;兩族群差距高達66.9倍,明顯比1991年(民國80年)的差距16.8倍大了很多。但政府沒有公布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只推說是高度自由發展經濟國家的必然現象,嚴重忽略並逃避「減少窮人」是政府的責任。

這些年貧富差距的日漸擴大也影響教育,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底揭曉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時,特別點名台灣的雙峰現象全球第一,也就是台灣教育資源失衡,學生程度M型化全球第一。

在教育體制中掉到越後方的人,日後翻身機率也越低,窮孩子背負學貸進入低薪勞動環境,愈忙愈窮,造成『世襲貧窮』。根據家扶基金會統計,貧窮世襲比率正逐年增加,2022年有將近12%的扶助家庭,上一代也是貧戶背景,比率較2017年增加2.7%。祖孫三代都是受扶助的對象越來越多,代代複製貧窮,走不出貧困深淵。台大經濟系林明仁教授分析,教育的M型化,將大幅影響社會的穩定度,也就是影響社會韌性。

這再再顯示,台灣未來貧窮問題將更加嚴重,是政府必須積極面對與處理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嚴重的貧窮問題卻被政府漠視。

2020年,台灣在所調查的172個國家中,貧窮率世界倒數第二低,只有1.5%,而所有福利國家的貧窮率都遠遠高過台灣,例如德國是16.7%、法國14.2%、瑞典是15%、丹麥13.4%、荷蘭8.8%。這個新聞讓很多台灣民眾都覺得不可置信。台灣人均所得遠遠不及上述社會福利國家,竟然,台灣的貧窮率只有德國的十分之一,也低於鄰近的日韓,有學者提出,台灣政府把貧窮門檻訂得太高了,以至於能進入「貧窮線」的人太少是主要原因。若不是政府操弄貧窮定義與統計數字 ,就是官員瀆職,冷血漠視人民的基本生存權。

2017年9月,家住台南的42歲謝姓女子活活餓死,生前曾2次到超商偷食物;2022年6月,彰化和美葉家兄弟三人僅靠弟弟每個月3700元的輕度身障生活補助度日,先後昏倒送醫,只因為有住屋,不符低收入戶申請資格。這樣的故事都只是冰山一角。

社會的決策者如果多是富有的菁英,對社會低層的認知和接觸很少,他們在做任何決策,就不會考慮到多數大眾的需求,而制定出無益於社會的制度,傷害公平正義,把社會的貧富兩極化推到極致,窮人如果被壓抑久了,遇到重大挫折,可能就直接拚命,因為他已經沒甚麼好失去了,將會引發許多的社會問題。

在《世界幸福報告》的六大衡量指標中,有一個指標叫「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也就是活在一個值得信任的社會環境中(A trusting social environment)。信任來自於誠實。如果我們的官員無法誠實面對問題,遇事卸責、嫁禍,用美化過的數據欺瞞人民,人民如何相信政府?台灣的電信詐騙全球聞名,政府難辭其咎。

台灣的經濟挑戰與貧窮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和解決。從電費調漲引發的通膨問題,綠電發展中的貪腐問題,再到台電虧損的全民負擔,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每一個問題都是相互關聯且互為因果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透明和負責任的治理,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