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容富有寬大容忍的意思,指允許或接受所不喜歡或不同意的行為、想法或其他人事物的胸襟。人之不同各如其貌,更何況思想上的差異;國之不同各有國情,更何況語言、種族、文化等的差別,甚至是守護國家主權與利益,往往成為衝突的起因、戰爭的來由,影響的層面擴及全世界。政治學家Andrew R. Murphy說:「我們可以透過將『寬容』定義為一組社會或政治實踐,將『寬容』定義為一組態度來提高我們的理解」。
聯合國每年11月16日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寬容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該日是由於1995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寬容原則宣言》開始,宣言開宗明義指出,所謂的寬容並非容忍或放任社會的不公義行為,而是尊重、接納和欣賞世界豐富多彩多姿的各種不同文化、思想和行為。人們多元各異的宗教、語言、文化和族群等,應該是造福人類的寶貴資產,而非引發衝突的根源。
但只有寬容並不能確保人人享有人權與自由,讓各群體和諧共存,故需要政治和法律來明文保障,提醒各國應依國際人權公約精神立法,以確保所有群體和個人都有平等待遇和機會。反觀不寬容或不包容的情形,主要是以歧視、不正義、暴力和社會邊緣化等現象表現,應該教育人們獨立判斷、批判性思考和道德推理能力,以適時制止恐懼與排擠的現象。如何對治改善世界不寬容的現象,從聯合國網站中《寬容原則宣言》羅列了五大方向,節錄如下:
一、法律:無論任何人,即便官員、組織或個人,都應「有罪必罰」。各國有責加強執行人權法律,禁止和懲罰歧視或仇恨少數族群的行為者,避免人們因無法尋求正義而自行訴諸暴力解決,國家更應確保人人可向法院或人權委員會等尋求協助。
二、教育:徒法不足以自行,不寬容的態度通常是因無知而恐懼。因不了解個人、文化、國家或宗教等而產生恐懼,進而排擠或歧視,或者因對各種自我價值過度自我膨脹引起。而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大多是孩童時期就被錯誤教育而成的。因此成功的寬容教育,應包含各種環境的終身教育,且涵蓋所有年齡層、家庭、學校、工作場域、執法和法務培訓、娛樂、高科技資訊等的所有層面。
三、新聞自由:不寬容的情緒也常被有政治領土野心者,以煽動仇恨情緒、誤謬的論點、假數據、假訊息和偏見的方式,來挑起大眾偏頗的觀點。最有效的遏止方式,就是制定新聞自由的政策,營造良好與多元的新聞自由環境,讓大眾可以自由取得正確資訊,清楚區分事實及不同觀點。
四、提升自我意識: 整體社會的不寬容,是由於個人不寬容的累積而來。很多不寬容的態度,其實常出現在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譬如偏見、刻板印象、污名化、侮辱和種族玩笑等等都是,這些行為會助長社會不寬容的風氣,引發受害者尋求報復。其實,每個人都應問問自己,我是一個寬容的人嗎?我會有刻板印象嗎?我會拒絕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嗎?我會將問題歸咎於「別人」嗎?
五、本土化解決方案:許多國際性問題日益全球化,但各自問題的解方,卻是需要個人或本土在地力量團結一起來解決。當面對社會週遭不寬容情形加劇時,絕不能等待政府組織來解決,每個人都有強大的能量可以解決問題,團結基層人民的力量以和平方式促使社會一起面對問題,聲援遭受不寬容對待的受害者,以阻止仇恨情緒繼續蔓延。
然而,面對戰爭頻傳的今日世界,更讓人體會寬容的重要性,也更驗證《寬容原則宣言》提醒的五大解方。俄烏戰爭起因於烏克蘭近年主流民意傾向親歐和去俄化,讓境內與俄國交界的頓巴斯地區俄裔人民處境漸趨劣化,境內不同民族間無法寬容以對,互相善待,而讓俄羅斯有了出兵征戰的理由,造成上千萬的無辜人民因而流離失所,2022年2月戰爭延續至今,死亡人數至少20萬。
以巴衝突雖是百年未解的宗教領土恩怨,但據國際媒體報導,近期戰事也是起因於以色列鄰近加薩走廊內巴勒斯坦人民長期資源遭以色列限縮,未被寬容善待的結果,激進哈瑪斯組織憤而發動恐怖攻擊,從10月7日戰事發生迄今,短短一個月,已死傷上萬平民百姓,且傷亡者大多是婦孺孩童,近50萬加薩難民被迫逃離家園。
約旦外交部長艾曼·薩法迪(Ayman Safadi)為此表示,這場戰火必須停止,因為這只會為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人們製造更多痛苦,並讓人們再次失去人性,更把人民推向仇恨的深淵。
不同宗教、語言、文化和族群的人們因為無法容忍對方以不同的方式或樣貌存在,因而排擠、歧視、掠奪控管生存資源,主事者因而煽動大眾仇恨情緒,甚而發動戰爭,但是仔細思考,戰爭往往真正受害犧牲的都是平民百姓。寬容教育除了應該落實在領導者身上,但倘若整體人民自我意識夠高,社會文化風氣也傾向寬容與和平,領導者其實也沒有征戰的藉口。
寬容並非縱容,戰爭沒有贏家,如何弭平戰爭,落實寬容之心?宋陸游曾云:「誰肯將刀割自身」,就是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試問這些發動戰爭的人們,如果砲火加諸在自己和最親愛的親友身上,相信沒有人願意接受。
1997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Mr. Jerry White用生命的智慧十足展現了寬容的力量,造福了無數世人。他在20歲時意外踩到地雷而炸斷了一條腿,但他思考到自己的腿永遠無法再回來了,而他的良心告訴他,最好的正義就是防止世界各地的他人再因此被炸死,因此他為避免仇恨、報復與傷害導致更多痛苦,他選擇放下,因為他知道暴力會隨著他的放下而停止,因此他投入國際禁雷運動,因而在1997年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他強調良心、愛與和平的工作是主動積極、有建設性的,當我們聽從良心的時候,但我們就擁有了完整的一切。
人生無法完全順遂,人們難免面對種種生活上的衝突與不寬容對待,如何才能開啟寬容的路?誠如Jerry White所言,靜心思量,換位思考,聽從良心的聲音,就能把不寬容的對待,弭平為和平有愛的道路,當人人試著這樣做,寬容漸漸就能成為普世的價值,就能牽動社會國家與世界,營造和平有愛的全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