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輻中心發現抑制癌細胞機制 登國際頂尖期刊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學團隊,花費近5年時間以第一個從結構生物學角度,結合基因的三維結構,研究「肝癌衍生生長因子」誘發癌症的機制,終於解析出「肝癌衍生生長因子」,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可望在未來能研發新藥物,從根本阻止基因調控,直接抑制癌細胞生成,預防癌症發生。

該研究團隊是由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陳俊榮教授、陳俐穎博士生研究助理和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戴明泓……等所組成。研究團隊在人類肝癌細胞中,發現「肝癌衍生生長因子」是一種有害的蛋白質,能與基因結合,啟動基因調控的功能,使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它與十大癌症的誘發有相當的關聯,包含肝癌、乳癌、胰臟癌及卵巢癌等。

陳俊榮教授表示,以前不了解癌症誘發的機制,這次研究藉由臺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TPS)的應用,以0.28奈米的解析度(頭髮直徑的三十萬分之一),發現「肝癌衍生生長因子」與基因結合且交換訊息,並進一步刺激細胞增生。

這項研究最關鍵的技術之一,是培育高品質的蛋白質晶體。而「肝癌衍生生長因子」的結構非常不穩定,要培養晶體的難度極高。研究團隊在5年間,培育、篩選了近千個晶體,再加上台灣光子源的協助,大幅縮短樣品受到X光破壞的時間,才有了重要突破。

據悉,現階段癌症治療是在發現後用化療、標靶藥物或是免疫療法來攻殺癌細胞。未來,根據這些訊息,可望研發專一性藥物,從源頭直接抑制癌細胞生成,從「癌症治療」進階到「癌症預防」。此外,「肝癌衍生生長因子」能作為癌症風險評估和早期偵測的重要指標,可以早期發、治療,提高存活率。【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