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

誰才是繼承人?繳了遺產稅卻領不到半毛遺產,稅局一紙認定,讓人倒賠兩千萬;被繼承人死前兩年內的贈與要課稅,卻沒有區分贈與動機,變成認真照顧者要被課稅,漠不在乎者不必被課稅,孝順者吃虧,不養者得利,這是在「懲罰奉養者」嗎?這則令人心痛又錯愕的新聞,再次暴露出台灣遺產稅制度的荒謬。一位洪小姐因姊姊過世留下1.6億元保險金,竟遭國稅局認定為繼承人,被課以2,180萬元遺產稅。她原以為繳完稅後便能領回保險金,結果保險公司卻說,「妳不是受益人,錢不能給妳。」最終,她一毛未得,卻要倒貼兩千多萬。這不是虛構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台灣的法律悲劇。

日前,立委王世堅質詢財政部長莊翠雲,質疑財政部「本位主義」過於嚴重,無時無刻都在想著「增加國庫收入」,造成民眾不便。他提出一個的新聞事件,女法官控訴,37萬元人工生殖醫療費用列為所得稅扣除額,卻被台北國稅局剔除,官司打6年仍敗訴,因為不是財政部認定的「會計紀錄完備正確之醫院」,她對稅法的僵化感到無奈。

台灣的貨物稅制度早在2002年就被行政院財改會點名「應分階段取消」,但23年過去了,這項過時的稅制仍然安然無恙。這不是因為技術無法調整,也不是社會沒有聲音,而是政府部門陷入一場集體心理防衛戰,讓改革遲遲無法啟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場「不改革的堅持」背後其實有跡可循:

一、認知失調與自我合理化:不願面對早該改的現實對財政部來說,若現在承認貨物稅該改,就是間接承認過去20年來的「不作為」或「錯誤」。避免承擔改革所帶來的風險與羞辱。

台灣生育率再創新低!內政部統計顯示,2025年5月新生兒僅8,433人,較4月再減251人,再度刷新歷史低點。少子化被政府定調為「國安危機」,然而對年輕世代而言,結婚、生子早已不是情感選擇,而是沉重的現實壓力。晚婚、不婚、晚生、不生,背後不是不愛小孩,而是步步難行的環境現實。

政府雖推出人工生殖補助,看似對求子家庭釋出善意,實際卻暗藏「稅制陷阱」。許多夫婦在報稅時才發現:只因選擇了「全自費診所」,即使花了數十萬甚至百萬求子,有療程、有發票、有醫療需求,卻無法列入所得稅扣除。這不是逃稅,而是被制度遺忘。

時間是嚴謹的,尤其是法律的規範,多一天,少一天都不行。譬如稅款徵收期間,財政部常以函釋擴大解釋,造成認知差異上時效的爭議以及人民權益的損失。

針對稅捐徵收期間計算不同見解,最高行政法院大法庭為統一法律見解,於114年6月4日宣示114年度大字第1號裁定,揭示「納稅義務人就本稅依法申請復查,及依復查決定之應納稅額繳納3分之1或提供相當擔保,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經判決確定後,於計算該稅款徵收期間時,依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3項規定扣除同法第39條暫緩執行之期間,其扣除期間之末日應計算至行政法院判決確定時。」

自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全球性的新關稅政策後,萬萬沒想到這新關稅政策思慮不週,竟成了七傷拳,也重創了美國的民生與經濟,嚴重的物資短缺與通貨膨脹, 可見不合理的稅制,影響到民生與經濟的速度可謂立竿見影,回溯美國獨立,就是因為受到不合理稅制的壓迫,嚴重影響到民生與經濟,因而導致政權更迭,執政者都應謹慎因應,不可掉以輕心。

房屋稅 2.0 號稱是「調整不動產稅制不合理現象」的改革工程,標榜著足以對症下藥、打擊囤房,但在實務操作中卻屢屢翻車。從國小校園司令台被課稅、住戶錯列非自用住宅、稅單錯發達數萬件之譜、並有民眾遭受錯誤課稅多年卻無法全額退還。上述的混亂與失誤案例並非僅是轉型陣痛,而是體制設計下的深層病灶:「制度錯亂、治理失能、數位工具失控」。

每年房屋稅,因各地開出的稅單異常,數以萬計,引發極大風波,已然造成各階層的民怨。據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陳冲在媒體報導《房屋稅風波,與當年有無誤導委員有關》。在105年新立法委員就任後,幾位教授把自己研究成果,情商委員提出「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草案,立法過程朝野委員頗有共識,居然過關斬將,趕在年底三讀通過,大伙額手稱慶,但沒想到通過的條文,一個閃失,比未立法前,更不能保護納稅人,也間接促成這次的房屋稅風波,諷刺吧? 

雖說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然若稅捐機關開錯稅單,不僅不思檢討、改進,反而推諉卸責,要求納稅人自證清白,納稅人的人權所剩幾何?

新制房屋稅2.0甫開徵即出現不少亂象,造成民眾許多困擾。如社區大樓房屋稅出現房屋及停車位不同稅率,更有房屋稅的繳款書,納稅義務人竟是一所小學,且被課稅的地點,是學校司令台。不禁令人懷疑政府藉「打房2.0」之名,行搶錢之實?幸而,此事在該校校長向台東稅務局反映後,只要拍照證明課徵的「房屋」是司令台,寄回稅務局即可免繳房屋稅。

根據財政部公布,2024年稅收「超徵」 5283億元,近十年無論哪個黨派執政,超徵超過2.4兆。這樣的「成績」,表面上看來風光,但仔細一看,卻是一場制度性的災難。

所謂「稅收超徵」,就是政府原本預估要收的稅收金額,結果實際徵收遠遠超過。問題來了:政府為什麼每年都估不準?預算難道是靠「猜」的?四年來預算接連保守,顯然不是單純失誤,而是制度性低估,讓國人每年繳得多、用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