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山/經理(新竹)
美債所導致的美國府會僵局,在最後一刻,終於化解。美國總統歐巴馬說,這都要歸功於「群眾的力量」。是「人民的聲音」,迫使國會在最後關頭,採取行動。
美國是世界經濟的重心,美國若倒債,全球經濟勢必應聲而倒。但就在美債違約大限之前只剩下兩天的時候,共和與民主兩黨就債務上限問題取得協議,結束債務違約危機。美國總統歐巴馬認為,這都要歸功於「群眾的力量」,歐巴馬不斷強調這是「人民的勝利」,他說,是人民的聲音,包括信件、電郵、推特與電話等,迫使國會必須做出最後決定。
就在同一時間裏,台灣白玫瑰運動重返凱道,上百名志工及民眾,不少年輕父母帶幼子同來,人手一支白玫瑰,要求立法院加開臨時會,加速通過性侵害防治法修法。白玫瑰運動從去年發起活動到現在,法案卻還是躺在那邊,人民對政府非常失望。上個月,為了抗議政府推動大型開發案不當徵收農地,上千名農民及聲援的群眾,在同一地點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集會遊行夜宿凱道。台灣的政府依然聽不到人民的聲音。
台灣與美國同是民主國家,政府必須以民為主,傾聽人民的聲音,人民就是有需求,才會站出來,要求政府聽聽人民的聲音,但台灣的民主程度不如美國,尤其是這幾年馬政府總不能把人民的聲音放心中。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都質問馬政府:「人民有需求,政府在哪裡?」
審計部日前公布九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租稅負擔率平均約二八%,我國則連一半都不到,明顯偏低。賦稅依存度(稅收占歲出比率)由2008年的七三%驟降至今年的五七.四%,顯示減稅已嚴重衝擊財政的穩定。再看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今年底將達四兆九千多億元,占前三年GNP平均數之三七.一%,瀕臨法定上限四○%,財政狀況嚴峻。
回顧過去十年來,不論主計處、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從五等分位、十等分位到二十分位,高低所得者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的趨勢一致而明顯,主要癥結在於稅制不公,富人主要所得來源如土地、股票等資本利得稅負微乎其微,而受薪階級的勞動所得一毛都逃不掉,使得綜合所得稅基中薪資所得比率高達七成五。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強調所得分配已趨於公平,恐怕很難有說服性。
國家財政赤字大,有學者指向政府應該增加稅收,不要因「選舉考量」而不敢做。為何增加稅收會動搖選民對執政者的支持,甚至影響選舉的結果呢?除了稅制不公的根本問題之外,執法者的作為也是民怨形成的一個重大因素。
美國開國元老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名言「財富不屬於擁有它而屬於享受它的人。」但在台灣,把這句話改成「財富不屬於創造它,而屬於享受它的人。」更寫實。去年,台灣全體民間企業受雇者(工業與服務業,不含農林漁牧業)平均月薪為四萬三千元,相較於一九九九年,十年薪資略成長五‧四%。扣除物價後的實質薪資,十年來不增反減,變負四‧三%!雇用人數超過五萬人的三十一個主要行業中,近八成實質薪水倒退嚕!創造財富的人,卻不能享受財富,這正是目前台灣多數受薪階級處境。這樣的稅制下,要增加稅率,當然會受到眾多選民的反彈了。
行政法院在審判實務上通常多半採取支持財政部解釋函令的立場,在稅務訴訟的實務上充滿了「以吏為師」的運作模式,而非以法論法的審判架構,也就是說行政法院較無法以稅法法理推演正確的法律解釋,未能充分審查行政機關(稅務官吏)的解釋函令是否確實符合稅捐法律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的意旨,並未適當地扮演司法者制衡行政機關的角色,這也是稅務訴訟敗訴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呼籲政府應成立專業租稅訴訟法庭以改善現行稅務訴訟之弊端。
馬總統在憂心歐美債務危機之際,絕不能無視於國內的財政危機。期盼行政部門儘早面對財政危機的課題,別再「自我感覺良好」,若是不願面對財政問題的隱憂,難保沒有多久,台灣恐也將步上歐美債務危機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