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活動熱潮在台灣迅速蔓延,從劉德華、柯文哲、連勝文、管中閔等人「豁出去」後,媒體和社群網站連日來充斥著名人「濕身秀」的消息。
這種募款活動係源自於紐西蘭癌症協會,而在美國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為「漸凍人」)基金會運用後,才蔚為風潮。漸凍人協會希望藉由淋冰水的方式,提高民眾對漸凍症的關注,同時也號召捐款給美國漸凍人協會。該協會去年因此募到了大約2,900萬美金,其中2,600萬作為研究費用,另外7%是行政費用,14%用於辦募款活動。
「冰桶挑戰」活動方式如下:挑戰者可選擇從頭上澆一桶冰水或捐款100美元,完成挑戰後可指名3人做為下一波挑戰者,且這3人必須在24小時內回應。挑戰者把淋冰水的過程拍攝成影片後,上傳社群網站分享,加快活動傳播速度。
將這募款活動引進台灣的「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表示,現在人手一支手機,手機都有影像拍攝功能,加上幾乎人人都有臉書帳號,這讓參與活動的門檻變低。同時,他也不諱言淋冰水後的「醜態」為活動增添「好玩」的誘因,因此迅速獲得熱烈回響。
該活動引進台灣迄今,一如林之晨所言,因為「好玩」而「獲得熱烈回響」,就募款而言,辦得相當成功,但若從推廣認識漸凍症的角度來看,就大有疑問了,因為媒體報導多聚焦在誰是下一個被點名的人,觀眾期待「看好戲」,而挑戰者的心態似乎也是以「戲謔」居多,讓這項募款活動「娛樂效果」十足,「公益形象」盡失。
尤其是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點名名模林志玲「接棒」,把活動推向高潮,但有人質疑此舉顯然「不懷好意」,畢竟郭董曾經追求過「志玲姊姊」遭拒。許多民眾覺得讓心儀的女性無端「承受社會壓力」,或藉機讓她當眾「出醜」,有失紳士風度。郭董或許自知「失言」,事後補發新聞稿,表示目前接受挑戰的多為男性,因此特別點名林志玲參加,讓整個活動可以「更柔一點、更和諧」。然而這段話究竟能說服多少人,就不得而知了。
但實際上也不是每一個被點名的人都願意來一桶冰水,例如歐巴馬、馬英九、蔡英文等人都只捐款但不願潑水。而醫生也提出警告,指出這種活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玩的,尤其是心血管患者,像是曾經中風過的台中市長胡志強就不適合,遭台北市長郝龍斌「點名」的胡志強自嘲:「我頭髮較少,所以我的代價較大,挑戰度較高。」其實是他所冒的生命風險比較大。
這項募款活動同時衍生出了「社福捐款排擠效應」,讓一些需要社會關注的弱勢社福團體得不到資源。從往例看來,每逢國內外發生重大災害,國人都會不吝於捐款,然而捐款大量湧現,卻會導致其他社福團體善款收入受到排擠,營運難以為繼。眼見「冰桶挑戰」活動在媒體「助燃」下,辦得如火如荼,其他社服團體只能暗自叫苦,尤其是近期高雄氣爆事件,民間捐款已高達33億元。因此,建議該主辦單位應公布募款目標,達到目標後就停止活動。
而在一片熱鬧中,也開始出現了些省思的聲音。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就在臉書分享心情,提及曾認識一位罹患類似漸凍的朋友,他親眼看到好友飽受身心煎熬,最後決定與愛人分手,放手讓摯愛自由。這項活動讓他回憶起了老友,他實在無法強顏歡笑來潑水,但願捐款100萬給研究單位。
在名人紛紛自潑冰水濕身,昭告天下「做公益」的同時,翟本喬的心情表白尤其讓人動容。「做公益」重點在於心意,是否有「同理心」,而非捐款數目,更不是「譁眾取寵」。曾為太陽花學運設計平面廣告、登上《紐約時報》的平面設計師聶永真說得一針見血︰「做善意的事,不需要公開表演發媒體;做善意的事,不需要連鎖指名將它病毒傳播化;做善意的事,請不要把它當成對自己形象有利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