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聲再度響起震撼國際 台灣反思正義何在

由於歐盟反對死刑,去年台灣爭取歐盟免簽時,曾因執行死刑,一度延宕免簽案的進行,至今年一月中旬,國人赴歐免簽才生效。未料槍聲再度響起,四日台灣卻又一舉執行五名死刑犯的槍決,隨即引發歐洲方面的強烈反彈與國際社會關切。歐洲聯盟(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執委會副主席亞敘頓(Catherine Ashton)當天即發布聲明,表示對此「深感遺憾」,並呼籲台灣立即暫停執行死刑,並修法廢除死刑。

國際媒體對台灣此一事件也多所著墨,三大通訊社美聯社、法新社、路透都有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特別談到台灣社會對死刑問題的爭議,指出目前多數民意仍反對廢除死刑。BBC引述法務部一位官員的話說,台灣政府雖然以廢除死刑為終極目標,但實現前提是多數民意支持,這一點談何容易。廢死議題不但受到國際關注,在國內亦引發正反不同意見,台灣廢除死刑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表示,江國慶疑遭冤死案後,馬英九總統承諾要逐步減少死刑的執行。但據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日前公布一份民調,逾七成受訪者對檢察官與法官辦案抱持質疑態度,不贊成廢除死刑者逼近九成,顯示人民高度認同死刑。

「恐龍法官」引發「白玫瑰運動」,近日更深化檢視司法判決品質,以及司法官貪瀆案造成的輿論撻伐,顯見台灣人民對國家的司法體制的不信任。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台灣人民不支持廢死最大的因素,是因為治安敗壞,認為治亂世就該用重典,只是台灣人民不信任司法,卻又相信法院所做出的死刑判決,確實有些弔詭。事實上,恐龍判決與死刑判決都是在同個司法系統所做成的,但是為什麼台灣社會會對於司法有如此選擇性的信賴?這當中的落差在哪裡呢?

死刑判決關乎人命,將一個媒體報導下宛如「十惡不赦」的嫌犯判處死刑時,法官頓時變成了明鏡高懸的包青天,受到大眾讚許。讓我們深入了解死刑犯的背景,多數的死刑犯為學歷不高、社經地位低下,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士,極有可能因為資力不足,在審判階段得不到足夠的法律協助,而遭受法院誤判冤死。有人主張將法官誤判視為「容許風險」,我們認為,人類生而平等,憲法保障的生存權亦是人人平等,誤判風險由社會底層的人承擔,非但不公平,更違反人權保障之精神,當然違背世界潮流。

歐盟認為死刑並不能遏阻犯罪,而且任何司法體系都不可能避免誤判,一旦鑄成大錯就無法挽回。對於台灣四日槍決五名死囚乙案,德國外交部官員發表譴責聲明,並召見台灣駐德國代表魏武煉說明。外交人士指出,司長、常次、政次及部長的等級不同,也顯示出該國抗議程度的不同。此次魏武煉是由司長層級召見,即表示抗議的成分少,希望魏說明台灣立場的成分較多。對外交部在「抗議」或「說明」上做文章,人民是否滿意?政府及台灣社會的反思正義又在哪裡?

長期以來,歐盟一向著重人權。我國槍決五名死刑犯後,歐盟罕見的立場強硬。法務部的施政與馬英九所宣示的不一致,使我國國際形象嚴重受挫,但是全民更關心的則是「司法改革」的這層「裏子」吧!一向自詡具有全球視野的馬政府,不會不了解,如今人權也早成普世價值,建國以來的百年間,多少的司法冤案,傷害之深罄竹難書,身為一個執政者,心中若無「人權」真正的素養,及民胞物與、以民為主的胸襟,做好司法改革,整飭司法人員綱紀,「裏子」都沒了,還要什麼面子?!

有人說,二○○六年起,台灣不再執行死刑。陳水扁缺乏理念,沒有「信仰」;廢死,純是政治操作,打「人權」牌,以求歐美支持而已;馬總統不同,他有核心價值,而且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人權,是他的信仰。上任後,他重用堅持廢死的人權律師王清峰當法務部長,二○○九年批准兩項國際人權公約,接受「任何被判處死刑的案件均得給予大赦、特赦或減刑」的規範。外交部發言人章計平對此次國際譴責表示,政府須依法行政,會持續與歐方溝通。既然政府認同須依法行政,那我們司法人員依法辦案是否就是整個問題的關鍵處?!我們認為,台灣應該先實現「反思正義」再談廢死不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