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倒置犬齒案例 提供先人牙齒健康線索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許瑞廷教授團隊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發現台灣中部清水中社考古遺址南社地點出土的一具約1500年前的頭顱骨,其中上顎兩側犬齒呈極為罕見的對稱倒置生長,這一發現不僅提供了古代人類祖先關於牙齒健康的線索,更連結了現代牙科,在臨床研究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上。

許瑞廷表示,這項有趣的研究發現,顯示即使在1500年前,人類就已經面臨犬齒阻生問題。期待透過分析古代個案,可補充現代牙科文獻的不足,並探索牙科治療技術的歷史發展。清水中社遺址的一次考古挖掘中,團隊發現了一批骨骸,經碳14加速器質譜儀判定距今約1500年前。

經人骨拼圖成功復原了此批生長在1500年前的骨骼與頭顱。其中有顆頭顱,其眉弓特徵和牙齒的混合齒列特性,推斷此頭顱骨屬於年齡介於11至14歲的台灣女孩,在此頭顱骨重建的過程中,上顎骨出現兩個對稱的孔洞,一般上顎骨不會見到,而在重建上顎牙齒時沒有犬齒應該有的位置,此時把左右兩邊犬齒擺入兩個對稱孔洞時完全密合,研究人員懷疑人類的犬齒會長在那裡?

因緣際會下正在中國醫藥大學就讀博士班的翁慈遠牙醫師成了第一位進去科博館幫祖先們看牙的牙醫。把現今臨床的牙科學帶入台灣人類考古學,也將現在牙科的數位科技結合重現在祖先的牙齒上。

在人類考古領域中,人體結構的骨頭及牙齒屬於硬組織,在經過長時間的掩埋風化,是較容易保存下來的部份;此外牙齒結構是判斷年齡及飲食型態最好的工具。犬齒阻生是一種常見的牙科問題,但同時出現雙側對稱且倒置阻生的案例極為罕見。這種牙齒異常可能由基因、局部因素或全身性疾病引起。

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牙科醫學影像技術,取得了此頭顱的全景X光與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掃描影像,並建立了三維頭顱模型,清晰呈現出雙側對稱、倒置生長的上顎犬齒結構。這一特殊案例的犬齒牙冠朝向上顎竇前壁,牙根深入齒槽骨,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研究發現,原來古人一樣有智齒阻生的問題,當時生活環境中食物的粗纖維或是生食,造成牙齒磨損的速度比現代人快了2-3倍,蛀牙不會因沒有過多甜食而消失,生活型態上可能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也因為沒有良好的清潔方式,牙周病一樣發生,在當時人類的壽命達到40幾歲,已堪稱人瑞,但牙齒的磨損程度如同現今人類的60-70歲。如果更進一步分析牙齒結構上殘存的物質,可進一步知道當時主食的種類。以現代的牙科醫學可以更充分完整的了解老祖先的生活方式,也能讓我們跟古人有更深的連結。【記者  張惠津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