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變綠金!東吳產學合作「益菌土」救樹癌

把校園廚餘變綠金!東吳大學2日與生物科技製造公司簽訂「打造負碳全循環校園─從校園廚餘高值化做起」合作計畫,進行產學合作。

東吳大學每天產生的廚餘,經過固態發酵機,24小時內就能變成「益菌土」,50公斤的廚餘約可轉換成無臭的5公斤土壤,不僅肥沃了東吳的「健康農場」,「益菌土」土甚至能搶救老樹,遏止俗稱「樹癌」的褐根病擴散。

產學合作對象金益世生物科技製造公司於2019年承建全國首座「高效廚餘處理廠」。藉由微生物之「中溫好氧發酵」處理技術,在24小時內以40到50的溫度,將廚餘資源化為有機堆肥,並隨時間變化,長出各具功能性的益生菌種,更進一步將有機介質高值化為土壤改良材料。

東吳大學自110年10月起,每日投入50公斤廚餘,在高效率與高環境標準處理過程中,將廚餘轉化成益菌土,之後施土在校內貧瘠土壤區,減少廚餘對外運送過程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與土壤化學藥劑施用。

為驗證廚餘益菌堆肥土之有效性,理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同步進行堆肥中益菌抑制壞菌成效檢測,以符合生態式土壤傳染疾病防治方式,防治校園褐根病傳染,取代傳統化學殺菌劑,提升校園內植物抗病力與固碳力。研究發現益菌土初期產生大量乳酸菌,抑制其他菌種發展,經過至少28天後,廚餘土中發現放線菌等腐生菌,可以自然分解土壤中受感染之細小木屑,有助病土重生。

目前東吳校園也已運用廚餘堆肥土,規劃「健康農場」種植有機蔬食。理學院微生物學系也和該公司合作執行科技部產學計畫「廚餘堆肥高值化技術—開發高抗菌胜肽之環境生物製劑」,首次以高效處理廚餘堆肥成品為菌種來源,篩選具有高抗菌能力之潛力菌株,並利用這些菌株開發含抗菌胜肽之環境生物製劑。此製劑施用於土壤後,同時具有生物防治、生物刺激與生物肥料等高效益功能。【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