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未來15年保育藍圖 首納氣候變遷 聚焦人獸衝突

印度環境、林業和氣候變遷部(MoEFCC)公布了2017-2031年「國家野生動物行動計畫」(National Wildlife Action Plan,NWAP),將以往聚焦保護區的管理方針,轉向整體國土地景的經營視野。

這項行動計畫包含17個議題、103個保育行動和250項子計畫,並首度納入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強調在各生態系復育瀕危物種,包括陸域、內陸水文、海岸和海洋生態系。

近年印度人獸衝突不斷加劇,自 2009 年到 2017年,共有2920人死於老虎和大象的攻擊,數量較2000年攀升超過三成。該計畫認為印度人獸衝突增加的原因,在於人口增長與開發計畫擴展,使得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及周遭資源不再足以供給野生動物,迫使牠們進入人類活動範圍求生。其他人獸衝突升溫的原因包括,野生動物(印度黑羚和藍牛羚尤多)族群量增加導致農作物損傷,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該計畫建議的衝突減緩措施,包括設置緊急應變小組,運用GPS科技監控高敏感的保護區,立即賠償受害民眾,並改善生態廊道的管理成效。以往印度的保育政策只關注零星野生動物保護區,新計畫則對五大生態地景進行全面保育。

該計畫將氣候變遷視為是保育的最大挑戰,指出氣候變遷將導致更多森林大火、昆蟲和病原體大爆發、海平面上升和森林裡水文系統的衝擊。因此,該計畫呼籲應就氣候變遷對陸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長期研究,同時,各保護區應按照「氣候變遷脆弱指數(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ndex)」分級管理。此外,野生動物保護區應落實氣候影響防範措施,並啟動動植物的長期再生計畫。

對於野生動物管理上備受爭議的森林權認定問題,該計畫認為「爭取民眾的支持不是選項,而是必要條件」。不過,該計畫建議擴大官方森林管理委員會在保育區的權限,甚至擴權到森林保育區之外。

擁護原住民森林權的運動人士向來反對政府擴權,認為只有森林在地居民——而不是森林管理委員會——才能代表真正的民眾發聲。

印度環境部長海爾什.瓦德漢(Harsh Vardhan)表示,這個計畫在國家野生動物委員會(the National Board for Wildlife)的最後一個常設委員會裡通過。委員會並決議政府將以社會企業責任之名(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從私部門募集資金。【新聞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