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8

財政部8日公布「由財稅大數據探討臺灣近年薪資樣貌」研究報告,這份運用財政巨量資料,分析全年工作天數滿180天以上受雇人員,年薪資所得平均數從2011年的51.2萬元,漸增至2015年的54.7萬元,中位數從37.5萬元提高至40萬元,若將2015年薪資劃分為10等分,高低差距達12.6倍。
財政部每年7月公布所得稅統計,為分析台灣貧富差距重要指標,財政部今天公布大數據研究,從納稅義務人中篩選年工作天數滿180天以上受雇人員,以2015年為例,財政部從受僱勞工657萬人中,排除工作天數低於180天勞工之後,共512萬人納入統計,涵蓋率達78%,顯示統計具其代表性。
以行業別觀察,各行業薪資水準歧異,百萬月薪者7成集中在電子、金融,包括半導體、電腦製造、銀行、券商與保險等,各行業月均薪資中位數高低差異大,2015年以電力與燃氣供應業最高達8.9萬元,住宿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最低,在2.5萬元之下。
員工薪資水準高低與企業規模大小有高度相關,公司有無上市員工薪資差近2萬,百人企業均薪超過4萬,2015年上市公司月均薪資中位數為5.1萬元,較非上市櫃高出1.8萬元,較上櫃及興櫃公司高出近萬元。
以性別角度觀察,男性平均月薪高於女性9000元,女性薪資占男性之7成7。按薪資級距區分, 男性以薪資4-6萬元組人數占比較高,女性落在2-3萬元。由2011至2015年變化觀察,月均薪資中位數整體增加5.5%,其中,女性增幅6.1%,主要是薪資多集中在2-3萬元,易受惠於基本工資之調漲。年齡別以40歲以下者增幅明顯較低,薪資成長不及3%,相反地,41歲以上增幅多近1成,顯示青年薪資低緩成長現象高於其他年齡層。【記者 許經國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