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衛生官員最新公布,阿拉斯加外海所捕獲的野生鮭魚體內被驗出感染絛蟲,這種寄生蟲曾出現於亞洲的鮭魚體內,成蟲在人體內可長達9米;科學家進一步表示,由北美地區太平洋沿岸捕撈的鮭魚感染風險大幅提升。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新興傳染病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從2013年7月起在阿拉斯加外海捕獲的64條共5個品種的野生鮭魚體內發現絛蟲幼蟲,經基因定序判定為日本海裂頭絛蟲(Japanese broad tapeworm),因此,推測北美太平洋岸捕撈的粉紅鮭、紅鮭、櫻鮭和狗鮭等4種野生鮭魚都可能感染絛蟲。
研究人員表示,感染絛蟲可能引發噁心、腸胃不適等消化道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臟和肝臟。若發生大規模感染可能出現腸梗阻或膽囊炎症狀。此外,寄生人體內的絛蟲在成蟲後,將導致人體維生素B12缺乏症狀,可能出現麻木、刺痛,甚至失去平衡及思維和記憶遲鈍的現象。
研究團隊的首席研究員庫奇(Roman Kuchta)表示,在人類感染絛蟲病例中,日本和亞洲各地約有2000例,日本海裂頭絛蟲在1986年首次認定為人類寄生蟲,北美地區首次記錄的病例則發生在2008年; 2012年日本1名男子吃了冷凍鮭魚引發腸胃疼痛,患者肛門出現約1公尺的條狀物體就是日本海裂頭絛蟲。
專家表示,吃生魚可能助長感染絛蟲的風險。CDC也提醒,鮭魚需經過零下20℃以下冷凍7天或零下35℃約20小時的充分冷凍或加熱至63℃以上4至5分鐘才能完全殺死寄生蟲。【記者 楊靜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