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回歸教育初心,面對AI時代的挑戰與品格培養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工智能(AI)不僅改變日常生活,也徹底革新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智能教學系統、大數據分析和虛擬學習環境等工具,讓知識的學習更加便捷、個性化。然而,在這場教育的科技革命中,教育的初心不能忘記——培養品格、塑造人格、培育「好人」才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隨著AI技術的興起,回歸教育的核心價值,強調良心與道德教育,顯得愈加重要。

東西方教育大師的智慧啟發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杜威和東方孔子的教育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杜威強調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來設計,提倡「因材施教」。孔子則認為「人性本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發掘內心的善良與智慧,培養其品德,這些思想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防止校園霸凌、促進健康教育環境的建設上,教育者必須回歸初心,以「良心」為基礎,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愛與關懷中成長,涵養好的品格。

教育的初心須回到品格與道德的基礎,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數位化學習工具使得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大量的知識資源,然而知識的積累並不等同於智慧和品格的培養。在許多教育體系中,越來越多的焦點放在如何使用科技工具來提升學習效率,但真正需要回歸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品格,如何在科技主導的時代,幫助孩子保持內心的真誠、善良與責任感。

孔子的教育理念強調「德育為先」,教育首先應該是品格的塑造,學問的追求和技能的發展只是其後的事情。在這一點上,孔子的思想歷久彌新,提醒我們現代的學校教育、親職教育與社會教育等各方面,無論科技如何發展,無論學習工具如何多樣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始終是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些核心的價值觀,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日常的教養與互動中慢慢塑造出來的,這一點也與杜威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杜威認為,教育應該是一個探索和成長的過程,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讓孩子在實踐中發展自己的能力,從而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擁有更強的適應力。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方法,無疑能夠讓孩子們在AI時代保持敏銳的洞察力,並且能夠辨別科技的利弊,從而善用科技,而不被科技所掌控。

尋找解決校園霸凌的良方

在回歸教育初心的過程中,為日漸嚴重的「校園霸凌」難題找到解方,是當前重要課題。「校園霸凌」所造成的傷害包括有形與無形,無論是身體上的傷害,還是精神上的壓迫,霸凌行為都會對老師、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重的負面影響。而隨著數字化社交平台的普及,導致網絡霸凌的問題更加嚴重,對被霸凌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構成了新的挑戰。

教育的初心,應該是建立一個支持性、關懷的學習環境,這不僅限於知識的傳授,更應重視學生品格的培養。孔子強調「啟蒙本善」,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內在的善良,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發掘這份內在的善。當孩子們在學校中體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尊重與關懷,他們會自然地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善待自己。老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老師應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品格的塑造者。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情感支持,教導他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尊重差異,如何解決衝突。只有當學生在學校中感受到被關愛、被尊重時,他們才能學會如何在現實世界中以友善、寬容的態度面對他人,從而減少霸凌行為的發生。

來自校園對科技與心靈教育的反思浪潮

教育需要良心,教育不僅是一項技術傳承,它更是一份責任,一份良心。在AI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教育的道德基礎,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科技的世界中保持真實的人性?2024年,兩個教育事件喚醒人們必需再次反思教育的良心問題。

其一,反思AI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024年,某國際學校在實行全自動化的AI輔導系統後,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所提升,但也伴隨著大量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擾。AI系統設計了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並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反饋,但這一過程中,AI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很多學生因為過度依賴機器輔導,逐漸喪失了與老師和同學的真實互動,心理壓力加大,部分學生甚至出現了孤獨和焦慮的情緒。最終,學校不得不重新調整教學策略,強調人工指導的重要性,並且將情感教育與品格培養重新納入課程設計。這一事件警示,在依賴AI技術進行教育的同時,必須堅守教育的初心,將孩子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教育需要良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情感和品格的關懷與引導。

其二,美國校園掀起的反霸凌運動。2024年美國某中學發起了以「尊重與包容」為主題的全校反霸凌運動,這場運動旨在通過強化品格教育、提升學生情感智力來減少霸凌行為。學校規劃了多場工作坊和講座,讓學生了解霸凌的危害,並且學習如何解決衝突,如何尊重與接納不同背景的同學,特別是在網絡社交平台盛行的今天,學校還特別強調了如何防範網絡霸凌,並鼓勵學生報告霸凌行為。在這場運動中,老師不僅僅是傳遞知識的角色,更是學生品格塑造的引導者。學校進一步改革課程,將情感教育納入常規課程之中,讓學生能夠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積極的關係,如何在多元的社會中保持尊重與理解。這一運動不僅減少了校園中的霸凌事件,也提高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包容,讓學校成為了一個更加和諧、積極的學習環境。這一例子再次強調了教育的根本: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是要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品德和責任感的人。老師和學校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他們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深刻影響學生的品格塑造。

「教育」始終需要以良心為基礎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應該回歸初心,回到最根本的品格培養與道德引導上。無論科技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教育的核心價值始終應該是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同理心、有品德的人。杜威的因材施教理念和孔子的啟蒙本善思想,提供了寶貴的教育指導。而在面對校園霸凌和科技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時,教育更需要以「良心」為基礎,堅持對孩子的關愛和情感支持,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愛與理解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回歸初心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品格的塑造,是對孩子內心深處的理解和指引,這是古今放諸四海皆準的核心理念。世界在變,不能變的還是不能變,期許在這個AI時代,各界能夠一起堅守教育的良心,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