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核心在於將知識、技能和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讓他們具備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然而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人格的塑造,而能夠在如今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明智的決策是很重要的。隨著全球競爭日益激烈,教育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傳統教育模式長期強調知識的傳授與標準化評量,而隨著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的興起,我們重新審視如何更有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教師的幸福指數及教育體系面臨的壓力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一、STEAM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STEAM教育前身為STEM教育,最早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強調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重要性。這一概念於2011年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動,發布《總統2012預算要求和中小學教育改革藍圖法案》,並號召科技單位、教育部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專業人士成立STEM教育委員會,期望通過教育改革培養下一代具備動手做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此項教改由美國白宮主動發起,引起全球關注。2014年,美國政府投入31億美元招聘相關師資,推動STEM課程發展。然而,教育界逐漸發現STEM教育過於聚焦理工領域,缺乏對人文關懷與創意的重視。於是,隨著課程的發展,藝術(Art)領域被納入,形成STEAM教育,讓教育更加全面,結合理工與人文,培養更具綜合素養的學生。
二、傳統教育的優勢與局限
台灣傳統教育長期專注於知識的傳授與應試評量,這種模式在過去工業化時代無疑是有效的。學生透過標準化考試掌握學科知識,並且學校具備明確的評估標準,讓學生和家長對學習成效有具體了解,然而,傳統教育的局限性也逐漸顯現。過度強調應試導向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無法培養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而這正是當前社會發展所迫切需要的能力。
此外,台灣教師的壓力也日益加劇。根據2023年調查,全台灣中小學教師的快樂指數顯示,30.1%的老師快樂指數在4分以下(滿分10分),顯示他們對工作並不滿意;而有41%的老師快樂指數超過6分,對教師工作感到滿足。然而,教師的壓力問題更為嚴重,超過一半的教師壓力指數在7分以上。這種壓力不僅來自於教學,還包括繁重的行政工作和高壓的教育體系,極大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師幸福感。
三、STEAM教育的價值與挑戰
STEAM教育帶來了新的價值觀,它強調跨學科的學習,將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結合,幫助學生通過實踐和創新來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使其能夠應對日新月異的未來挑戰。
然而,STEAM教育的實施也伴隨挑戰。首先,它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並能夠設計創新教學活動。台灣教師面臨的壓力無法忽視,根據2023年的同一調查,台灣教師平均每天工作10.2小時,其中純教學的教師每天花2.5小時處理行政工作,兼任行政職的教師更是需要花近五小時。這些行政負擔嚴重排擠了教師專注教學的時間,使他們難以全心投入STEAM教育的推行。
四、台灣教育現況面臨的挑戰
台灣教育體系除了教師壓力問題外,還面臨著少子化、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升學壓力等挑戰。首先,少子化問題導致學校資源配置困難,尤其在偏鄉地區,一些學校因學生人數不足面臨關閉的危機,進一步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其次,升學壓力仍然是台灣教育的一大問題。學生與家長對考試成績的高度重視,使得許多學校不得不以應試教育為核心,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STEAM教育的推行。儘管STEAM教育的理念已得到推廣,但在實際操作中,升學壓力讓學校和教師難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
此外,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仍然存在。都市地區的學校能夠獲得較多資源,推行STEAM教育相對容易,而偏鄉地區資源匱乏,難以全面實施STEAM教育,這使得教育不平等問題日益突出。
五、實現教育平衡與幸福感的策略
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台灣教育未來的發展需要在創新與幸福感之間找到平衡點。為了讓STEAM教育真正落地,同時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減輕教師行政負擔:政府和學校應積極採取措施,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釋放他們更多時間專注於教學和創新,並鼓勵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
- 加強資源投入與支援:偏鄉地區學校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確保這些學校的學生也能受惠於STEAM教育。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讓他們具備跨學科教學能力,也能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 改革評估機制:除了標準化考試外,應該探索更多元的評估方式,讓學生在創意、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所表現,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和教師的壓力,促進STEAM教育的發展。
- 促進社會對教育的理解:家長和社會應該更加理解教育的本質,不再單純以成績為唯一衡量標準,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將有助於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結論
在全球變革的背景下,台灣教育系統正在面臨著傳統與創新、應試與素養教育之間的抉擇。STEAM教育為台灣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但其成功推行需要在減輕教師壓力、改善資源分配、推動多元評估方式等方面做出持續努力。然而,STEAM教育聽來很厲害,但深入瞭解會發現,台灣教育與STEAM的距離並沒麼那麼遙遠。例如,108課綱在國中新設的科技領域,提早讓學生及早接觸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等兩門新課程,以及課綱核心素養強調的解決問題能力,皆與STEAM教育展現的五大特色不謀而合: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與五感學習。但如何邊走邊修正,以及不要回到升學主義的窠臼,只問分數,而忽略能力提升的舊思維才是最重要的。
當教育體系能夠平衡創新需求與教師幸福感時,相信台灣將能夠培育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下一代,同時確保教育從業人員的身心健康與職業滿足感。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台灣不僅應繼續推動STEAM教育或是其他多元教育方式,還應從提升教師幸福感與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創新性的教育環境。
最關鍵的是,再多的變革都是為了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這個立足點上,教育最最重要的,仍然是良好品德的培養,以及灌輸好奇心和對學習的熱愛,並鼓勵個人成為終身學習者,讓教育由被動轉為主動,進而追求自我身心的鍛鍊,自我教育,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為地球注入永續發展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