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崩壞 政府該有省思與對策

國際通訊社《路透》(Reuters)去(2015)年12月27日報導,曾為「亞洲四小龍」(Four Asian Tigers)的台灣如今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年輕世代不僅受低薪所苦,也不足以構成支撐父母退休照養的納稅基礎。若政府政策持續讓年輕人失望、進而出國尋求機會,國會仍無法完成退休福利改革,這個狀況還會惡化下去。

《路透》訪問一名25歲的蔡姓民眾表示,他未在畢業2年後掙得一份薪酬滿意的工作,只找得到月薪1萬5000元(約455美元)的兼職工作,不足以負擔自己搬出來住的費用,也無法負擔父母一輩所需的退休資產。報導指出,像蔡這樣的年輕工作者面臨的困境,揭露了台灣在2個世代以後的嚴重問題。更糟的是,教育部於2009年底發布的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實施要點」,將政府補助企業實習生的標準訂在每人2萬2000元。結果這反而成為畢業生的最低薪資,連沒有參與畢業生實習計畫的公司也以此作為起薪標準。這項試圖在2008-2009年間金融危機下保護年輕雇員的政策,反而鼓勵雇主將年輕人薪資綁在最低薪資水平。

中央研究院2015年12月24日公布最新預測,將2015年臺灣經濟成長率大幅下修至0.75%,也是最保守預估臺灣經濟「近似零成長」的國內智庫機構,比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的1.06%更低且明白指出,目前臺灣確實存在衰退極大危險。2015年第3季、第4季成長率為負0.63%、負0.66%,11月出口「連十黑」加上2016年第1季也將負數成長,展望2016年臺灣經濟的整體局勢仍將相當「嚴峻」,中研院預估2016年GDP也一樣是無法突破二字頭的1.74%。勞動部公布無薪假人數統計創下43個月以來新高,且以IT產業最多,台灣經濟停滯不前,且在2015年第3季急轉直下的衰退。

過去台灣在IT產業地成功,使政府領導人與企業主忘記台灣花了很長的時間,營造發展科技產業的環境及技術條件使台灣能在20世紀後期至21世紀前十年能以科技島自居,造就了台灣的輝煌。然政府領導人與企業主忽略近20年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台灣產業享有與之高度互補的利多,更難深刻體會競爭力逐漸下滑的現實。政府及企業主習慣將壞消息歸咎於景氣循環或國際因素,在景氣稍有起色時,又過度樂觀,進而浪費轉型的黃金時期,未能務實解開結構性的困境,不願意放下過去成功者的包袱而致力推出創新的發展策略以迎接逆轉勝來臨。

目前《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已高達53%以上,台灣企業投資別國,製造別國就業率、經濟成長及消費,而將台灣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剝奪,以致在台灣投資的錢愈來愈少,讓台灣愈來愈無競爭力。

台灣經濟不振,出口不彰,消費自然也就不會好,GDP一再下修,而台灣政府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外人投資及稅制困局一直無解,台灣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經濟衰退尚不見有翻轉的機會。

另外,長期的高失業率乃經濟低迷的指標,也是國家財務紅燈的指標。台灣的失業率是四小龍之首,統計上是4─5%之間,加上隱藏失業人口,可能高達8─9%之間。經濟低迷負成長,財政持續敗壞,就業困難,使年輕族群不斷出走,人才留不住,台灣人口紅利不斷流失使台灣經濟復興的可能性不斷減低。

政府過去八年的經濟策略,對外不加管制的大膽開放企業西進中國,使資金、關鍵技術不斷外流中國,造就並壯大中國紅色供應鏈使台灣企業竟爭力不斷流失,對內放任炒股、炒房及炒匯,以及一連串有失公平正義的政策,如油電雙漲使高漲物價再也回不去、調降營業稅及遺贈税獨厚有財勢者;年金不改革獨厚特定族群使「老啃族」一直啃食年輕人地未來及國家財政。不當政策及政府當作為而不作為,使衰退中的台灣經濟更陷泥淖,造就低薪、高失業、高物價及高房價地環境,而從亞太營運中心、亞太金融中心到成為西方入中國的門戶,在在證明這都是一場獵殺台灣經濟的騙局。

台灣政府及企業毫不節制的擴張規模,盲目的在各地複製自以為成功的代工模式,也是埋下台灣經濟由盛轉衰的因素。當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企業仰賴國外大廠的訂單由中國紅色供應鏈接續後,台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台灣企業若再不拋棄過去經驗而大破大立的找回勤勉拚搏,積極冒險奮進,創新突破的精神,那賴以生存地價值終將逐步被殲滅。

在經濟前景堪憂的情況下,台灣政府更應保持高度關注,採取必要措施並擬訂長遠有效的產業政策,協助民間企業轉型升級以提高對外競爭力,營造就業及投資好環境,讓台灣企業以新思維建立往日榮光,再許年輕一代新的希望,重現台灣經濟活力,才能避免臺灣經濟在2016年繼續向下沉淪,這是台灣新領導人必須面對,也責無旁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