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vs自由經濟 何去何從

今年「冬至」宛如「夏至」,高溫飆破30度,創下67年來的新高紀錄!天氣忽冷忽熱,也讓醫院人滿為患。稍早前,來自大陸的霧霾跨海來襲,除了花東之外,全台一連兩天發布空污警告,呼籲儘大家可能留室內,減少戶外活動。更早之前的蘇迪勒颱風,不僅重創烏來風景區,「首善之都」的雙北市民還一連喝了好幾天的黃泥水,這些都是全球暖化惹的禍。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愈來愈多來自煤、石油、天然瓦斯的廢氣排放進入大氣中,溫室效應導致極地冰層溶化,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沿海城市;颶風與其他極端氣候日益普遍,也愈來愈凶猛;氣溫上升還影響到了作物生長及水源供應,打亂全球糧食供應;海洋酸化與極地融冰日益擴大,改變海洋生物的種類及其棲地,漁民愈來愈抓不到魚,人們餐桌上的食物種類愈來愈少,也愈來愈貴……這些早先科學家的警告,如今一一惡夢成真,成為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也正因為如此,來自全球195名國家代表與歐盟於12月12日(2015年)在巴黎通過了全球第一個氣候協議——《巴黎協定》,主要內容包括:將全球平均升溫限制在與前工業時代(1750年)相比最多攝氏2度範圍內,力爭1.5度;將減排義務國擴及到中國和印度;已開發國家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至少提供100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有能力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後果;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和自然吸收之間的平衡;各國同意訂定每5年減排目標。

這場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歷經近兩個星期的馬拉松式談判,才終於敲下議事鎚通案,全場起立鼓掌,歡呼聲不絕於耳,許多談判代表甚至激動流淚,相互擁抱。法國外交部長兼大會主席法畢斯形容此一協議將標誌著「歷史性轉捩點」。但於此同時,場外卻有大約6,500位民眾在巴黎鐵塔周遭手牽手圍成人牆,抗議協議對貧窮國家不利,也懷疑協議的效力,還有科學家更直言巴黎協議缺乏行動,根本是場騙局。

在諸多質疑聲中,娜歐米.克萊恩 (Naomi Klein)的觀點尤其值得世人關注及思考,她一針見血地直指「暖化的根源不是碳,而是資本主義」。這位加拿大知名作家暨社會活動家,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大力批判現在被各國奉為規臬的自由市場經濟。相隔七年後,她的另一本重量級鉅著《氣候危機改變一切》 (This Changes Everything:Capitalism vs. Climate)問世,進一步闡述全球暖化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關連。

她在書中一開頭就指出,面對暖化危機,我們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得問題愈來愈嚴重。儘管科學家不斷提出警告,但政治人物和財團卻加倍投入導致全球暖化的化石燃料開採,例如美國發展出了提煉頁岩油的技術,這不是很矛盾嗎?!數字會說話,各國政府從1990年就展開減少碳排放的協商,但時至今日,全球的碳排放量卻增加了61%!

對抗暖化為何失敗?各種解釋都有。克萊恩見解與眾不同,她認為,人們無法改變的最大癥結在於,這場暖化危機剛好在一個最糟糕的時刻降臨。克萊恩引用1988年NASA氣候科學家漢森(James Hansen)在美國國會的作證,指出碳排放確實會造成地球暖化,而當年的《時代》雜誌也把「瀕危的地球」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暖化正式成為主流議題。但同樣也在那一年,美國和加拿大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奠定「全球化」浪潮的里程碑。接下來的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口中的「自由市場基本教義派」宣稱其意識型態全面獲勝,再也沒有其他選項足以匹敵。

暖化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這兩種趨勢同時發生。問題就在於,解決暖化必須實施管制、讓污染者付出代價、阻止企業繼續開採化石燃料,而且必須增加因應極端氣候的新型態公共投資。不過,遇到了主張私有化、解除管制、減稅、削減社會福利的新自由主義,一切都免談! 克萊恩強調,如果不徹底改變這種放任式、一昧挖掘資源來追求無止境經濟成長的意識型態,這場氣候危機註定無解。「歷史正在敲門,我們要不要勇敢回應?」克萊恩直言,我們可以選擇維持現狀,讓暖化持續惡化,直到末日來臨,但還有另一種選擇是痛定思痛,改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2015年有一項針對全球301個城市面對自然災害與事故的調查結果出爐,台北市被評選為全球最脆弱城市之一,這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台灣正站在極端氣候的懸崖邊,隨時都有可能摔得粉身碎骨。在保全身家性命與追求經濟成長之間,我們選擇的是什麼?這是全民應該關注與省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