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民主自由 台灣需要有全新的國家戰略

在人造「閱兵藍」的天空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上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閱兵典禮,各式中國自製武器精銳盡出。這是對岸「建國」以來首次在抗戰勝利紀念日舉行閱兵,「劍指」對象再明顯不過,擺明了就是衝著台灣、美、日來而,附帶的還有在南海與中國有領海糾紛的東南亞國家,也因此遭到歐、美、日的抵制,元首親自出席的國家,多半是跟中國交好的前共產國家,或是現在與歐、美、日交惡的國家,其中較受矚目的例外是南韓,因為它必須仰賴中國來牽制北韓。

通過閱兵台的各式導彈中,有專門針對台灣的東風15和16型飛彈,就部署在距離台灣不遠的福建、廣東、江西、浙江各基地,總數高達1600枚,另外還有超過1000枚的巡戈飛彈瞄準台灣。此次中國閱兵「以武促統」及「武力犯台」意圖不言可喻。大部分台灣民眾看在眼裡,在心裡升起的應該不會是與有榮焉的自豪感,更多的恐怕是1989年共軍血洗天安門廣場,及1995年第三次台海危機時對岸的飛彈打到自家門口的恐怖記憶。

這次,國、親、新三黨都有人出席對岸的閱兵。其中,尤其是連戰附和中共史觀的發言,其嚴重性不在於抗戰史實之爭,更涉及到了「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因為按照國民黨一貫的說法,中華民國在蔣委員長領導下,歷經八年浴血抗戰,最後擊敗了日本,從日本手中「光復」台灣,因而取得了在台統治的正當性(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部堅持新版課綱要使用「光復台灣」,而非較接近史實的「接收台灣」),現在,中共也依循同樣的邏輯,但將抗戰的「主角」改為由毛澤東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大陸「抗日神劇」將開羅會議的出席者由蔣中正改為毛澤東,並不是出於歷史無知,更非不小心誤植),國民黨則淪為「配角」,「中華民國」在抗戰中的角色甚至不見了。由此推演出的結論就是:「台灣是中國共產黨『光復』的,卻被國民黨竊占了」,如此一來,日後對台出兵就「師出有名」了。這說法乍聽之下頗為荒謬,不過,共產黨深諳「謊話說一千遍就會變成真話」的道理,這點也反映在其「一個中國」三段式論述上,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且大獲成功。今年正值二戰結束70週年,正好藉此機會向世界各國大肆宣揚此一說法,尤其有了曾擔任中華民國副統的連戰的背書,就更具說服力了!

從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進平,中共的對台政策是全面性的,早期「以民逼官,以商圍政」的策略,早已進入「收割」階段,現在已將統戰對象轉向「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階層和青年),而且其對台政策「一以貫之,軟硬兼施」,對岸從未聲明放棄武力犯台,所不同的是,現在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尤其自從2005年訂定《反分裂國家法》後,兩岸間已無模糊空間可供迴旋。反觀台灣卻缺乏一致的國家戰略,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三位總統,對中國的態度南轅北轍。面對中國節節進逼,馬政府這8年來幾乎是束手無策,乾脆來個視而不見,只強調兩岸交流的光明面,對於來自對岸的威脅及種種不友善的作為,絕口不提。

然而,馬政府這種一廂情願的「樂觀」,卻讓國家置於險境而不自知。例如退將們絡繹不絕前往中國經商,或和共軍將領把酒言歡,暢飲白乾,姑且不論是否涉及軍事機密外洩,光是看在台灣在營官兵眼裡,能不產生「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的疑慮嗎?無怪乎軍紀事件頻傳,「阿帕契觀光團」絕非偶發的單一事件,尤有甚者變成共諜,出賣軍事情報給對岸,也不無可能。

在經濟方面,馬政府加速推展兩岸經貿,造成業者不願在台灣投資研發或推動產業升級,寧可到中國設廠降低成本,間接養大「紅色供應鏈」,反而對台灣的業者造成更大的競爭壓力。就連財政部長張盛和都不得不承認「台灣的產業太倚重中國」,央行總裁彭淮南也直言「紅色供應鏈」已對台灣的產業造成威脅。台資大舉西進的結果不只養大了「紅色供應鏈」,也讓台灣流失就業機會及低薪化,年輕人要不遠走中國尋求機會,要不就只能在台灣屈就低薪工作。年輕夫妻「生不起,養不起」成為常態,致使台灣成為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台灣即將面臨缺乏勞動人口的困境,年金、募兵等與人口相關的制度當然也跟著出問題。

台灣民眾固然熱愛和平,但沒有理由拱手放棄得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需要有一套全新、整體、延續的國家戰略,但我們的時間卻不多了。